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04鹽、船(1/2)

作者:一臉邋遢字數:5102更新時間:2019-11-12 16:54:44

    五月八日,張一龍、宋紀進京稟告,即墨海港已經基本完工,5個幹船塢也已經建好。

    15丈大船也已經改造完畢,現在停泊在津衛。

    即墨太遠去不了,津衛可近的很,也就60裏地。

    去看看。

    看船是次要的,順路了解旱情是真的,再者鹽場的事也該做了。

    起旱情,朱由檢又想起直隸各州的水利調查,奏疏早已送到他的案頭,卻被他掃落在地——動輒十幾萬兩銀子的造價。

    真當他是冤大頭嗎?

    十日啟程,出了京師向東南,經過永清縣與武清縣,沿途旱情愈發嚴重。

    流民越發的多了,偶爾亦有頭上插著草待售的孩童,每個隻需一二兩銀子。

    沿路偶爾可見官府設立的粥棚,可效果也就那麽樣。

    明代賑災,通常都是在樹皮草根都沒得吃的時候,地方官才會賑災,等到草木發芽的時候就停。

    不是你來了就可以吃的,要由粥場審核,然後發給災民一張紙片別在袖子上,災民就可以憑此來粥場作為領粥的憑據。

    弊端很明顯,災民來回奔波不,粥場生熟冷暖稀稠也不一樣,摻沙子泥土的也不稀奇。

    就這,如果不是朱由檢下令,地方官都不會施粥——很簡單,地方義倉常平倉的糧米隻存在於賬目上。

    沿路看著災民行屍走肉一般呆滯無神的目光,朱由檢心中惻然,卻也隻能暫時視而不見。

    ——

    十一日,津衛港外,水師改裝完畢的十五丈船停泊在這裏。

    碩大的船身很是顯眼,旁邊水寨的漁船與之相比,直似舢板一般——大明雖禁海,但是漁業卻從來沒有斷絕過,這時代由於渤海漁業資源問題,早已有去朝鮮捕撈的記載。

    這船沒有艏樓,艉樓也隻有兩層。

    三根桅杆高高豎起,主桅高7米,前桅也有0米多些,尾桅大約15米,帆麵依舊是傳統的席子硬帆。

    這種硬帆可不輕,重者可達八九噸,原來需要二三十人用個時才能完全升起,加裝滑輪組後升帆時間減少到刻鍾左右。

    船身兩側各畫著一條張牙舞爪的龍,船頭上一隻水鳥展翅欲飛。

    上下一排半炮窗緊緊的關閉著,似乎是一排黑黝黝的眼睛。

    炮甲板隔艙板隻保留了框架,勉強可以算全通甲板了,四輪炮車通過滑輪組固定在艙壁上,炮窗用鉸鏈閉緊。

    炮甲板每側8個炮位,其中門18磅炮。

    露甲板炮位隻有後半部兩側各個與首尾各一個。

    總計6門18磅炮,18門1磅炮。

    張一龍、宋紀陪著皇帝登上戰船,詳細的介紹水師與戰船情況。

    仿製西洋船進展順利,年內或許有望開工。

    但是九丈船改裝卻失敗了,隻有不到三尺的幹船舷改不出一層炮甲板,加高船身又會增加吃水深度,隻能在露甲板加幾門十二磅炮。

    很雞肋!

    近海有沙船等船型,沒必要用改裝福船,隻能放棄。

    看完之後,都挺滿意,除了造價。

    西洋船不必,估計造價是福船三倍以上。

    大炮造價也不低。

    這東西本身不貴,就是噸生鐵,可架不住成功率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