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節 佛家思想與中國化企業文化管理(1/2)

作者:段俊平字數:6090更新時間:2023-10-18 14:25:54

    佛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和儒家、道家等一起構成了足以支撐國民精神的穩定的信仰體係,滲透於國民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佛家思想能夠為企業使命及經營理念的確定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與借鑒,佛家三學的“戒、定、慧”,也是構建中國化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佛家的“六和敬”精神可以幫助企業構建和諧的企業團隊,“六度”可以作為企業員工心理潛能開發的一種良好的手段,幫助企業實現員工個人成長和企業經營成功的雙豐收。

    在今天的企業管理活動中,佛家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運用價值,能夠為企業使命及經營理念的確定提供極具價值的參考與借鑒,並建立優秀的企業文化,幫助企業經營管理走向成功。作為佛家的三學“戒、定、慧”,不僅是佛門中人修禪習佛的基本途徑,也是構建中國化企業文化的有效途徑。“戒、定、慧”三學中,戒是不變的律條,定是持之以恒,慧是用智慧釋然企業與人生。在構建企業文化的軟實力過程中,企業家和員工應該從佛家的“戒、定、慧”三學中得到啟示。

    佛家思想對企業經營管理的啟示

    佛家認為,世間的其他宗教和學問,都是有缺陷且苦樂夾雜的,它們會隨著因緣變遷轉變成煩惱,因此,佛家稱這些學問為“有漏”學。同時,佛家又提出相應的“無漏”學,意思是指沒有缺憾的、可以為人們帶來益處的止息煩惱之學。“三無漏學”出自《楞嚴經》卷六“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則名為三無漏學”,是八正道的總結,其中包括了持戒、禪定、智慧,亦即由戒生定,由定發慧,由慧起修。這三者分別對治人的貪、瞋、癡三毒,三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人們隻要潛心修行“三無漏學”,必定達到最終解脫煩惱之道。

    所謂戒,就是防止惡,受戒就要嚴謹持戒。戒是用來保護人們身心的,人們持戒,能夠得到身心的安定,所以,戒能生定。禪定,即外不著相,內不動心。內不動心,就是安止於寂滅,於寂滅處覺知清明。所以,安止寂滅是停息妄心,是啟用真心,而非如頑石木頭,壓抑念頭。智慧有根本智、後得智。根本智,就是我們的清淨心、菩提心,般若無知,它如同一麵鏡子,如實映現萬事萬物,物來則應,物去不留。後得智,就是我們通過啟用根本智,得到關於世間一切事物的經驗和理論等。我們修行,應該先求根本智,以啟發我們的真心,找到我們本自具足的清淨心,找到了這個清淨心,就會升起真實的信心,明了修行的根本。

    佛家的核心思想是,把現實斷定為“無常”、“無我”、“苦”,認為人類的社會生活、家庭生活以及個人生活都充滿著苦。富貴者有富貴者的苦,貧賤者有貧賤者的苦,整個現實世界是苦難的集合體(大苦聚)。造成苦難的原因不在客觀環境,與社會製度無關,完全在於人類自己的思想意識和行為自身,即所謂“惑”、“業”所致。“惑”指錯誤的認識、思想,主要是“貪”、“嗔”、“癡”,佛家稱這三者為根本性的煩惱。“業”指思想、言論和行為等一切身心活動。

    佛家思想產生與存在的目的在於解決生命的意義問題,解決人的精神的發展與歸宿問題。企業作為經濟活動的實體,經營活動的目的之一固然是獲取物質利益,但也應該借鑒佛家思想,把人的精神追求、心性的超越和提升列為企業經營活動的目的,將平衡與協調企業員工的物質追求與精神追求作為企業經營者的使命。一個僅僅追求物質利益而忽視員工精神成長的企業,其員工的精神必然是勢利、世俗甚至是迷茫的,這樣想建立起積極、和諧、超越的企業精神是不可能的。

    稱為“經營之聖”的日本企業家稻盛和夫先生篤信佛法,他把佛家思想運用到企業的經營活動中,最終締造了兩個世界500強企業。他認為經營必須明確事業的目的,其目的必須是盡可能遠大、高標準的,必須是員工都能夠從心裏接受,能夠實實在在共同遵守的,公司就能凝聚成以經營者為核心的整體,成為一個戰鬥力旺盛的集團。他在京都製陶公司成立的第二年起就確定了這樣的經營目的:“在追求全體員工物心兩方麵幸福的同時,為人類社會的發展作出貢獻。”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