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5則 遊刃有餘——“庖丁解牛”與管理的幾個境界

作者:段俊平字數:2972更新時間:2023-10-18 15:02:07
“庖丁解牛”的故事出自《莊子·養生篇》,曾被編入中學課本,是廣為人知的故事。“庖丁解牛”其實蘊含了很多哲學理念。在改革的大潮中,許多企業家經過艱苦卓絕的奮鬥,造就了許多商業傳奇。第一代企業家許多都成了曆史的記憶,不是企業從昌盛走向了衰亡,就是企業家本人出現了這樣和那樣的問題。王者歸來,最後完美謝幕的寥寥無幾,究其原因,根本之處就在於成功之後,心態發生了變化,沒有很好把握企業和自我管理之道。從開始的兢兢業業到以後的浮躁散漫,從開始的小心謹慎到後來的盲目自大,從開始的謙虛平和到後來的唯我獨尊,從開始的調查研究到後來的脫離實際,從開始的內斂慎獨到後來的飛揚跋扈,這都是其成功之後沒有嚴格要求自己造成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原是說養生的道理,但更是揭示了管理者如何王者歸來的自處之道和處世之道。 在“庖丁解牛”的故事中,庖丁為文惠君解牛,刀法嫻熟,發出的響聲合乎音律,文惠君驚訝於他的技術竟然如此高超。庖丁放下刀回答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後,未嚐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肯綮之未嚐,而況大軱乎!”翻譯成白話文,意思是說:“我所愛好的,是事物的規律,已經超過一般的技術了。開始我宰牛的時候,眼裏所看到的沒有不是牛的;三年以後,不再能見到整頭的牛了。現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視覺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構,擊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造,筋脈經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 這則寓言故事說明,管理者要想取得成功必須經曆管理的三個階段。庖丁開始解牛時,目有全牛,不懂規律;三年之後,目無全牛,懂得規律;方今之時,遊刃有餘,應用規律。隻有經曆“不懂規律、懂得規律和正確應用規律”這三個階段,管理才漸入佳境。 除此之外,這則故事還揭示了管理者成功後必須把握的自處及處世之道。同時,說明了管理者要想達到內聖外王的管理境界所必備的幾個哲學理念。 首先,做事一定要了解事物的內在規律,即使很成功也要按規律辦事。庖丁順著自然的紋理去解剖筋骨盤結的牛,指出世事的複雜,隻要能順乎事物的自然規律去做,便可迎刃而解。這說明了處世之道:勿強行,勿妄為,否則往往會使成功得而複失。 其次,雖然對事物內在的規律很了解,成竹在胸,事業達到了一個高度,但還要小心謹慎,如履薄冰,並且還要收斂鋒芒,低調做人。庖丁解牛,雖然“遊刃有餘”,但是每次解牛,他總是小心謹慎,解完牛;雖然“躊躇滿誌”,但不露鋒芒,隨即把刀揩幹淨收藏起來,這種心理上的警覺和行為上的收斂便是自處之道。 第三,辦事一定要避開鋒芒,從長計議,並且要以己之利攻彼之弊,還要休養生息,養精蓄銳,成功永遠沒有止境,最後的不失敗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庖丁解了19年牛,做到遊刃有餘的原因就是避實就虛,不局限於每次的成功,把每一次都作為第一次,把每次成功都作為階段性勝利,把成功定位為常態化和終極化,每一次成功後都把刀收藏起來,養精蓄銳,為下次解牛做準備。 以上三個自處和處世之道其實是中國傳統哲學思想的精髓之一。管理者最終要達到內聖外王的管理境界,必須要像庖丁解牛那樣,為人低調收斂,做事按規律辦事,成功後依然如履薄冰,謙虛謹慎,並且把最後的成功定位為人生最終目標,這樣才能真正地遊刃有餘,實現王者歸來。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