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6則 見性成佛——修禪與員工自我管理(1/2)

作者:段俊平字數:5900更新時間:2023-10-18 15:02:07

    漢傳佛教宗派之一的達摩祖師創立了禪宗,“見性成佛”是佛家禪宗的主張,禪宗祖師達摩在其所著《悟性論》中,將禪宗的特點概括為:“直指人心,見性成佛,教外別傳,不立文字。”意思是不創立文字,直麵人心,悟到自己的人性就能夠成佛。這也是禪宗核心的理論。

    “直指人心”是一種頓悟的方法,靠的是自己覺悟,而非別人的幫助,因此不需要有文字,即使非宗教、非佛門中人,也能憑借自己的頓悟而獲得心靈的徹底解放,所以說它是“教外別傳”。據說,達摩祖師曾在少林寺麵壁九年,民間流傳有“達摩西來無一字,全憑心意悟功夫”的說法。禪宗還認為,“見性”是成佛的關鍵,這裏的“性”指的是人和萬物的本性。宋代大詩人蘇軾有句非常有名的短詩:“柳是綠,花是紅,真麵目。”這裏的真麵目就是說事物的本性。每個事物及人內心都有一個本性,這也是佛家所言的“如來本性”。要實現覺悟不能靠外界的力量,關鍵是要自己去發現它,自己去覺悟,也就是佛家所說的“見性成佛”的真實含義。無論是誰,隻有真正見著了自己的本性,他才能成佛,才能功德圓滿。

    雖然“見性成佛”帶有濃重的唯心主義色彩,但佛家思想關於個人應當如何修行的這個重要方法,它所揭示的哲學理念對現代企業管理也有許多現實意義。在企業這個組織中,對員工管理的最高境界就是要員工實現“見性”從而達到自我覺悟,這就是所謂的工作的本來麵目。很多企業領導人認為管理員工是一件很耗費心神的事情,因此他們製訂了很多製度用來約束員工,以求管理好員工,結果卻帶來了員工消極怠工,領導在與領導不在兩重天的管理局麵。雖然在現代管理學中,製訂健全的管理製度是必不可少的,但如果員工沒有形成自覺和內心的見性,單單靠製度來約束指導員工行為,就會出現員工不能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離心離德的局麵,這樣的企業是沒有執行力的,這樣的企業也不會有什麽發展前途。管理的最終目的其實就是讓員工這個個體看到自己和企業及企業家工作的本來意義,從而實現自我管理。

    禪宗認為,每個人的體內都有一個神識,也稱為心識。這個心既有不好的雜念,也有好的正念,隻有把心裏的雜念去掉,才能圓成佛道。同樣,在企業管理過程中,要使員工達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就要用企業的核心價值觀來感染、凝聚員工,讓員工把不好的雜念去掉,而能從內心認同企業,與企業真正地融為一體。員工的自我管理就是要讓員工形成一種自律精神,通過員工的內在控製來激發其工作熱情,發揮每一個成員的最大能量,維護企業的最大利益,保持企業運作的高度和諧。然而,怎樣才能讓員工從認可、領悟到最終願意遵守公司的各項管理製度,並充分發揮各自的潛能從而實現自我管理呢?我們就要在企業管理中學習禪宗的“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佛理。

    第一,企業領導者應當減少其領導的行為,讓更多的企業員工參與到決策的過程中來。企業家必須懂得佛家思想“見性成佛”的道理,認識到企業家的本質是創造適當的條件和環境,製定合理的規則和程序,使員工自己去開展工作。企業家的決策應當從這一本質出發,而不是執著於企業的具體生產經營行為。每一個員工,都有可能為公司創造出奇跡,問題在於他是否自覺地領悟到他自己與企業是合為一體的,他完全可以依靠自己的能力和悟性去解決問題,或不斷推出自主創新的技術。如果光靠領導的督促、命令去執行任務,那麽這些員工大多數都是平庸之輩。員工如果能有與企業同呼吸、共命運的意識,他們就會自覺自願地去開創新局麵,去發現新思路,從而在日常的生活與工作中產生靈感,這樣員工就會真正成為企業的主人,就會成為一個覺悟者,而不僅僅是為了錢,為了討好領導而被動工作,並且把工作、創新當成一種樂趣。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