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48章 好口才是練出來的(2)(1/4)

作者:劉斌字數:12326更新時間:2023-10-22 00:29:31

    講話者還可通過目光察言觀色,“偵察”動向。因為人的喜怒哀樂,不隻是通過語言,在更多情況下是通過人的肌體來表現的。一個人的“顏”“色”是洞察其內心世界的窗戶。掃視聽眾,就能隨時了解到他們的情緒起伏、心理波動及對講話的反應。這樣偵察過後,即可適時應變,調節講話的內容及方法,以吸引聽者。若隻是“一意孤行”,對聽眾的反應視而不見,必然會弄得難以收拾。

    在講台上,你應切記,台下是一大群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堆沒有生命的桌椅。所以你一定要學會用眼神傳情達意。若能通過眼睛將自己的情性、學識、趣味、審美觀等毫不掩飾地展現給大家,方不失為是一個高超的談話者。要用無聲的目光助有聲的語言,讓眼睛“說話”。講話者的視線應該是“目標正前方”——炯炯有神地正視聽眾。有時可讓目光如探照燈環射夜空一般,迅捷掃遍全場;有時則使眼神像聚光燈一樣,集中於會場的某一點;有時又可以像電影攝影師調節鏡頭,拉近,推遠,或明,或暗;有時故意將話音戛然而止,而投以一束深思、凝神的目光,會有“此時無聲勝有聲”的功效。

    毫不誇張地說,每一種目光都有其特定的含義,如左顧右盼、飄忽不定,是心慌意亂、情緒不安的表現;視線向上,是沉思、高傲的反映;而視線向下,則表示傷感、悔恨、膽怯、害羞心理。在演講中,或者翹望屋頂,或者俯視地麵,或者環顧左右,或者直盯盯地目不轉睛,或者眼珠不停地翻轉遊移不定,都是旁若無人的表現,不足以效仿。而隻有活潑、自然、得體的眼神,才是語言表達的得力助手。眼神與語言、手勢、姿態密切配合,會產生一種“互補效應”。

    在交談中目光可以幫助維持一種聯係。如座位分散,講者與聽者距離較遠,目光對視次數增加,可使這一缺陷得以彌補。目光在談話、交際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各個國家人們的風俗習慣不同,其使用目光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差別,這就得“入境問俗”了。如阿拉伯人談話時,一定要看著對方,他們自幼就教育孩子,與人談話不看對方是不禮貌的表現;瑞典人交談時,習慣於頻送秋波;而日本人在談話時,直瞪瞪地瞧對方的臉就是失禮了,他們規定隻能看著對方下巴底下一點的脖子,使對方的臉和眼睛處於自己視界的邊緣;英國人談話雖然也有目光對視,但要少得多。當然也有不用目光語言的,南美印第安人部族圖托和保羅人交談時,眼睛要朝四麵八方看,若在公眾場合下講故事,講話者要背向聽眾,眼睛要盯著屋角;肯尼亞的治洛人部落就更奇特了,那裏規定女婿與丈母娘講話時必須背對著背。另外,使用目光語言與人們之間的情感的深度有關。一般是感情熱烈、關係融洽時,目光對視必然多一些;而隔閡較深、互有敵意時,往往看都不看對方,有時則斜眼相視,冷目以待。

    目光是意誌的體現,眼神是心境的流露。在交談或講演中,敏銳的目光能捕捉對方的神情變化,洞察對方的內心世界。目光語言還能反映抑揚起伏的情感,輔助口頭語言的表達。掌握並運用好“目光”語言,是講話者的一筆莫大的財富,當講話者把聲音語言、肢體語言和神態語言有機地融為一體的時候,這樣的演講就是一個鮮活、真實、生機勃勃的精彩演繹,定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培養自己的語感

    有的人出口成章,有的人卻有貨倒不出。什麽原因呢?這兩種人不是心理素質不同,就是語言能力有差別,並且往往是兩處原因並存。

    如果不是心理障礙,就是語言功能不行,這種人常常是有話想說卻又一時找不到恰當的詞語,或是話語斷斷續續,難以連貫。其結果是心裏想的一個樣,嘴裏說的又是一個樣。

    可見,假如一個人具備了一定的文化知識,而口齒又比較清楚,那麽他的口才如何就取決於他的語感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