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134章 尾聲(5)(2/3)

作者:飛不過滄海字數:7544更新時間:2023-10-23 03:19:02

    在這期間,我指揮部隊打了不少仗,雖然有些仗也打勝了,但蘇區不但沒有鞏固,反而日益縮小,紅軍不但不能擴大,反而削弱了,教訓是極其深刻的。在保守主義的“保衛龍崗、虎崗”方針指導下,開始,我們在戰略上采取的是單純防禦的方針,在敵人的“圍剿”麵前,把主力部隊拉來拉去,處處招架,大門不出,後門也不去,自己把自己束縛在家裏,反而讓敵人到我們蘇區內部打遊擊,使自己處於被動地位。在戰術上也是隻注意攻打據點,打正規戰。如兩次打大、小池,打坎市,都是硬拚,結果傷亡、消耗都很大。這些軍事工作上的失誤,我作為指揮員都是有責任的。那時候年輕,血氣方剛,打起仗來勇敢不怕死,但缺乏實踐經驗,沒有太多的軍事指揮藝術。挫折和失敗教育了我,使我逐漸體會到在紅軍弱小和根據地不穩定的情況下打仗,更多地需要的是遊擊戰、運動戰,而不是與敵人盲目硬拚的陣地戰,攻堅戰。殘酷的鬥爭迫使我去學習,去思索,去研究中國革命戰爭的規律,從戰爭中學習戰爭。

    第三次反“圍剿”時,我們總結了以往失敗的教訓,確定了“向北發展”的軍事戰略方針。從當時閩西所處的具體情況看,南線敵人的實力最強;向西則有汀江等河流阻隔,不便發展;向北敵人僅為地方團匪,力量薄弱,而且地域廣大,糧食充足,群眾條件好,可以與中央蘇區打成一片。因此決定了主力部隊向北發展,以求粉碎敵人的“圍剿”,發展蘇區,擴大紅軍。南線留一部分部隊打遊擊,牽製廣東的軍閥部隊,掩護主力向北發展。具體計劃是:(1)先打下上杭、永定之間的蘆豐、豐稔兩據點,鞏固上海中央與中央蘇區的聯絡線,然後主力向汀州、連城方向發展,爭取與中央蘇區打成一片;(2)在南線組織工作委員會,以羅明同誌為書記,除地方武裝外留下主力紅軍的三分之一;(3)省委北移,第一步移向白沙。以後的實踐證明這一向北發展的方針是正確的,具體計劃的實行也比較順利。

    為了實施“向北發展”的方針,我們決定先調十二軍一部南下與虎崗警衛營、彭楊學校的學員一起攻打蘆豐。蘆豐當時為地方團匪鍾紹奎部盤踞,在這一軍事行動開始前不久,伍修權同誌從蘇聯回國來到閩西,分配在閩粵贛軍區工作。那時他年輕有為,軍事知識豐富,我們一起研究製訂了攻打蘆豐的計劃。在等待十二軍到來的時候,發現敵人有增兵蘆豐的企圖。我們當即決定在敵援兵到來之前,先以虎崗警衛營和彭楊軍校的學員共四百餘人投入戰鬥,一舉攻占了蘆豐。下午敵人援兵趕到,與我爭奪激烈,我軍即撤往藍家渡集結。在戰鬥中,伍修權同誌不幸負傷,送往後方醫院治療。次日,十二軍趕到。鍾紹奎及邱伯琴等匪部集中千餘人襲擊藍家渡,激戰一天,將敵擊潰。鍾紹奎被趕回河西上杭,邱伯琴也逃出了蘇區。接著,我集中兵力進攻豐稔,敵人聞風而逃。部隊在豐稔休整數日,將虎崗警衛營編入十二軍。這時,虎崗已被敵人占領,省委領導同誌張鼎丞、羅明、蘆德光等集聚於豐稔,決定主力北上,蘆德光隨軍行動,羅明率十二軍的一個團及地方武裝留下,負責南線工作,省委機關移駐白沙。我到白沙時,敵情緊張,省委機關繼續北移徐坊。敵張貞、區壽年及鍾紹奎等六個團的兵力從龍岩、上杭、永定方向向蘇區進攻,白沙被占領。我指揮十二軍其他部隊及彭楊學校的學員(總共約八百餘人)向汀州、連城方向發展,到達汀州附近。鍾屋村一仗,擊潰了敵人的主力盧興邦、易啟文等部,隨即乘勢奪取汀州城,接著又攻占了連城。這幾仗打得十分幹淨利索,部隊士氣越來越高,仗越打越好。此時,中央蘇區紅軍粉碎了敵人的第三次“圍剿”,攻克了瑞金。中央紅軍第十二軍在羅炳輝、譚震林同誌率領下,到達汀州。至此,中央蘇區與閩西蘇區連成一片,這大約是1931年的9月。在紅軍節節勝利的威懾下,南線敵張貞被迫退守龍岩、永定一線,被敵人占領的上杭、永定大部分蘇區又奪回我們手中。新老十二軍在汀州會師,合編為紅一方麵軍第十二軍。由羅炳輝同誌任軍長,譚震林同誌任政委,譚政同誌任政治部主任,我任參謀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