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改革開發那個三十周年變化(3)(1/5)

作者:瑞根字數:16152更新時間:2020-02-25 13:56:18

    思想觀念和包括社會製度在內的文化因素的進步是曆史前進、社會進步的重要體現。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新時期,這是黨在新的時代條件下帶領人民進行的偉大革命,是對我們黨和國家發展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事業,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抉擇。回顧三十來的變化,最突出的表現就是中國人民精神麵貌、思想觀念發生的劇變。主要表現在以下十個方麵。

    一、人們的思想觀念從封閉、僵化的狀態中走出來,逐步形成了求真務實、勇於變革、開拓創新的良好氛圍

    黨的思想路線變化深刻反映了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軌跡。三十年前,剛剛經過十年浩劫的中國人民,思想處於嚴重僵化或半僵化狀態,人民的創新精神和能力被嚴重束縛。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果斷停止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口號,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曆史性決策,極大地解放了全國人民的思想,科學思考與務實創新之門從此被打開。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推動了又一輪思想解放,鮮明地提出了“三個有利於”的標準,從而廓清了“姓資姓社”的迷霧,指明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方向。中央提出的以人為本、科學發展觀理念,則進一步推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轉變。

    隨著對外合作和對外開放的不斷加深,世界現代文明中各種先進元素不斷被中國人民所接納。人們的思想觀念實現了從束縛、封閉到解放、進步、務實,再到開放、科學、創新的曆史性跨越。

    二、人們的價值觀向多元多樣轉變,科學、民主、文明、生態、公平等新的理念成為社會主流思想和價值尺度

    一是人們的價值觀由一元化向多元多樣化轉變。改革以前,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總體上是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解放全人類為核心的一元化思想。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中國人民拋棄了“以階級鬥爭為綱”的思維,價值取向更加務實開放,隨著市場經濟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們的價值觀念日趨多元,市場的趨利性和人性的自私性在思想道德領域日漸擴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會信仰和精神支柱,社會誠信出現危機,社會**現象增多。人們在認同價值觀念多元多樣的同時,期待在社會思想道德領域,建立和完善與市場趨利性相製衡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係。

    二是科學與文明的觀念成為普遍共識。從1979年開始,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並陸續製定了一係列方針、政策,從“五講四美三熱愛”到“講文明、樹新風”,從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到“百城萬店無假貨”,從“心連心、手拉手”到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蓬勃開展,掃除了社會愚昧和封建迷信的陰霾,對提高公民素質、城鄉文明程度和群眾生活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文明的理念、文明的行為、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逐步紮根在人民群眾的思想之中。

    三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綠色環保是改革以後在人民心目中逐步樹立的一種全新理念。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對自身與環境相互依賴的關係有了更深的理解,環保意識在人們心中逐漸萌芽。1978年憲法首次對環境保護做出規定,1984年國家成立環保局,1998年升級為國家環保總局,2008年再度升格為國家環境保護部,這些既直觀地反映了國家對環境工作的不斷重視,又突出地反映了人民群眾生態環境理念的逐步深入。1989年以來,國家陸續製定了《全國生態環境建設規劃》、《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和《環境保護法》、《固體廢物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大氣汙染防治法》、《環境噪聲汙染防治法》、《海洋環境保護法》、《野生動物保護法》等環保法律。特別是近年來,中央提出建設和諧社會、科學發展觀等嶄新理念,黨的**做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重大部署,中國向生態現代化邁進的步子不斷加快,使生態、環保、綠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現代理念逐漸深入人心。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