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變化(4)(1/2)

作者:瑞根字數:7068更新時間:2020-02-25 13:56:19

    中廣網北京10月9日消息改革開放以來,伴隨著一句句流行詞語,我們感受著30年的變遷和進程。

    第一階段:思想上的撥亂反正,體現了一個“破”字。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它是針對“兩個凡是”提出來的。隨著這一觀念的確立,中國人民得到兩種最為寶貴的財富:一是務實作風,恢複實事求是的優良傳統;二是解放思想,敢於打破各種不利於改革的禁錮。

    [平反]命運被扭曲的人們終於得到一個說法,國家、民族遭受的苦難終於被遏止。平反,這個沉甸甸的令人悲喜交集的詞,拉開了改革開放新時期的大幕。

    [包產到戶]18雙長滿老繭的大手舉起了挑戰人民公社僵化體製的大旗,黎明的曙光讓八億農民看到了希望。中國的第二次革命又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

    [萬元戶]是指在“先富起來”的政策下最先受益的一部分人。盡管時下萬元戶已不複榮耀,但在人們記憶中,其含金量仍不可小視——在謹慎的年代,它使我們第一次啟動了致富的理念。

    [一包就靈]打破了僵化的國有企業體製,擴大了企業自主權,體現了國家、集體和個人三者利益關係的變化。“交夠國家的,留足集體的,剩下全是自己的”成為激發企業活力的動力。

    [端掉“鐵飯碗”,打破“大鍋飯”]企業內部改革的核心,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按勞分配,調動了職工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多幹多拿、少幹少拿、不幹不拿的差別觀念和公正觀念在人們思想中開始形成。

    [中國特色]黨的十二大為我們調製出的一種混合色。任爾赤橙黃綠青藍紫,咬定“中國”不放鬆。從此這一特色備受青睞,被廣泛應用在多種新生事物上。

    第二階段:第二次思想解放,體現了一個“闖”字。

    [摸著石頭過河]這是“不爭論”,重實踐的最通俗解讀。這句話讓老百姓失去了“條條框框”,但過河的信心卻樹立起來。

    [敢闖]改革的代名詞。學習外地改革開放經驗的第一要素。發展滯後地區的最大遺憾是不敢闖。

    [下海]當大多數人還在計劃經濟的溫室裏觀望時,最先從國有單位辭職從事商業活動的“下海”者確實有一番“弄潮兒”之雄風。當今天的人們都投身於市場經濟的海洋中,“海”與“岸”難以區別,又有什麽區別的必要呢?

    [一國兩製]總設計師的大筆一揮,便在輝煌的共和國大廈旁建起了一座西式小樓。“小家”也學會了“大家”的治國之道:一人在機關圖個穩定,一人下海大賺鈔票。多樣化已不再是國家和家庭構成的禁錮。

    [商品經濟]十二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為1992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登台作了平穩鋪墊。對當時的老百姓來說,看得見的“商品”確實比摸不著的“市場”更易接受,但市場的作用已悄悄進入了人們的生活。

    [資本主義也有計劃,社會主義也有市場]為姓“社”還是姓“資”的爭論蓋棺定論。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老百姓忽然眼前一亮:原來如此。

    [“三個有利於”]觀察事物要有標準,有了標準就能識別對錯。“三個有利於”成為改革開放的試金石,使人們的方向感大大增強。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