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正文 第3章 經書交接1(1/2)

作者:月兒常圓字數:5230更新時間:2023-11-01 02:39:23

    唐太宗想把這些經書放到白馬寺。

    白馬寺乃是有幾百年曆史的寶刹。被稱為“中國第一古刹”。它距京城長安二十餘裏,有巍峨的殿閣和高峭的寶塔,在一片鬱鬱蔥蔥的長林古木之中隱隱浮現,很是神秘。

    相傳漢明帝劉莊夜寢南宮,夢金神頭放白光,飛繞殿庭,他覺得很怪異,次日叫大臣們圓夢,才得知夢中的金甲神乃天竺國寺院裏供奉的神像,大家夥一致認定,既然天竺國神像托夢與漢明帝,表明他們想到大漢來,保佑大漢國泰民安。

    於是遣使臣蔡音、秦景等前往西域拜求佛法。

    蔡、秦等人在月氏(今阿富汗一帶)遇上了在該地遊化宣教的天竺(古印度)高僧迦什摩騰、竺法蘭。蔡、秦等於是邀請佛僧到中國宣講佛法,並用白馬馱載佛經、佛像,跋山涉水,於永平十年(67)來到京城長安。

    漢明帝敕令仿天竺式樣修建寺院。為銘記白馬馱經之功,遂將寺院取名“白馬寺”。從白馬寺始,我國僧院便泛稱為寺,白馬寺也因此被認為是我國佛教的發源地。曆代高僧甚至外國名僧亦來此覽經求法,所以白馬寺又被尊為“祖庭”和“釋源”。?

    白馬寺的清涼台被稱為“空中庭院”,是白馬寺的勝景。曾有詩讚美道:“香台寶閣碧玲瓏,花雨長年繞梵宮,石磴高懸人罕到,時聞清磬落空蒙。”這個長43米,、寬33米、高6米,由青磚鑲砌的高台,具有古代東方建築的鮮明特色。

    白馬寺中種有許多石榴樹。白馬寺的石榴漢魏時曾譽滿京師。石榴原產於安息(今伊朗),在漢代同佛經、佛像一起傳入中國,並最多在洛陽、長安落戶。當時人們讚美石榴,把它作為中外人民交往的標誌,石榴的身價倍增,白馬寺的石榴,亦有“白馬甜榴,一實值牛”的說法。白馬寺作為我國第一古刹,在中國佛教史和對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唐詩人王昌齡曾詠白馬寺:“明月見古寺,林外登高樓。南風開長廊,夏日涼如秋。”就這樣,這座寺院,雖說經曆了幾百年風雨的衝刷,幾百年戰火的洗禮,建了毀,毀了建,可它的名氣卻不斷地飆升,用現今時髦的話說,人氣指數五顆星。這倒真應了老子的一句話:“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也像當下的人所說的,失去了的才覺得珍惜。眾所周知,這人世間,誰都朝思暮想都想出名。至於《增廣賢文》上說的什麽“人怕出名豬怕壯”,這已是老黃曆,完全不用翻的了。目前而今眼目下,大家為了出名,就像有些歌星、影星,隻要能讓她出名,全然不顧禮義廉恥,盡幹些丟人現眼的事,什麽走穴哪,緋聞哪,從不間斷,鬧得來沸反盈天,烏煙瘴氣,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最後終於成了全國“聞名”的人物。在人們的不屑與鄙夷的目光中,她們高聲唱著:“我不怕不怕啦!”當然這些名星們的出名和白馬寺的出名畢竟是兩碼子事,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不可同日而語。

    白馬寺由於占有天時地利人和。即它在帝王之都之側,如同有句詩所形容的:“一朝選在君王側,六宮粉黛無顏色。”雖說這詩所形容的是一個人兒,可一切事物與人也有著同樣的道理的;它也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離京城很近,所以許多達官貴人、王孫公子,特別是他們的眷屬,乘香車寶馬,前呼後擁的到白馬寺燒香拜佛,趨之若鶩。是以白馬寺的香火曆來是鼎盛不衰,那焚燒的香蠟紙錢騰起的煙霧,遠看起來,就像當年楚霸王燒阿房宮一樣,夠驚心動魄的了。因此在信佛的人的心目中,白馬寺就是聖地。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