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轉載:康熙盛世是中國科學衰落之始(1/3)

作者:貓疲字數:8362更新時間:2020-05-12 03:35:16

    方勵之:康熙“盛世”是中國科學衰落之始

    ——與席澤宗教授的電話談

    作者: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    方勵之    文章來源:爭鳴雜誌

    f:我看了你關於康熙的文章,你的結論是中國的科學直到清初康熙一朝才真正開始衰落。

    :對。

    f:那就是,直到明末中國的科學並不明顯地落後於西方。

    :對。

    f:有什麽證據?

    :實證方法論的發展是一個標誌。西方在培根倡導“觀察和實驗”的科學方法論之後,開始發展出基於實證方法的現代科學。明末的中國,也有了實證方法的萌芽。徐光啟就是一個代表,他的主張:    “深倫理,明著教,精擇人,審造器,隨時測驗,追合於”。可比培根。當時中國也的確出了一批世界水平的成果,如朱戴育的《律學新》,程大位的《算法統宗》,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徐光啟《農政全書》,宋應星的《工開物》,等等。

    f:培根之後,西方的科學,即現代科學有飛速發展。你是不是認為,如果照明末的狀況維持下去,中國的科學有可能不會落後而是跟上現代科學發展的浪潮??

    :是可能。實際上,當時的西來的科學文獻已很多,現在還有上千冊存在北京的北堂裏。當時的一個困難是,中國學者大都不懂拉丁文,限製了交流。不過語言限製是一時的,不是決定性的。

    f:我記得,明末學者方以智,字密之在“物理識”中已經談到伽利略。可見,盡管有文字壁壘,西方科學還是傳了進來。

    :是。方以智在“物理識”引用了《尚書緯.考靈曜》中的一段話:“地恒動不止,而人不知,譬如人於舟中,閉窗而坐,舟行而人不覺也。”這明方以智很懂得伽利略對相對性的論證。不過,方以智反對基督教神學,他對傳教士帶來的西方科學也不支持。明末有一批學者同方以智一樣,反對傳教士的科學。但是,隻要秉持“隨時測驗,追合於”的方法,伽利略等開創的現代科學應會逐漸被接受。其實,在十七世紀歐洲,也有大量學者不接受伽利略的科學。伽利略寫《兩個世界體係的對話》,就是為了贏得這場辯論。所以,明末方以智等對西方科學的反對態度,同康熙的“窒塞民智”不一樣。

    f:如此來,如果方以智等也有機會加入那場對話和辯論,中國的科學可能早就同“世界接軌”了。當然,這裏有一個不可靠的假定:明王朝能容忍“科學接軌”帶來的政治和社會效應。一般,專製體製可與腐敗造假共存,但容不得自由交流,哪怕隻是科學思想的自由交流。你的康熙,就是一例。在清帝中,康熙似乎是最愛好自然科學的。他請傳教士教他西方科學。他對算學和學都有相當的了解。你他是“窒塞民智”,何以為據?

    :康熙“窒塞民智”一,最早是梁啟超提出來的,後來邵力子也論證過。確實,康熙學過算學和學。不過,他的目的不是倡導科學,相反是為了堵塞現代科學在民間,特別是漢民族中的傳播和發展。證據之一就是他請傳教士的目的。明末的士大夫和學者可以同西方傳教士自發地交流,萬曆和崇禎皇帝基本不管。而據傳教士張誠的日記,康熙不準傳教士在有漢人和蒙人的衙門裏翻譯任何科學文獻。自康熙一百五十年以降,清廷的欽監一直由西來的傳教士擔任監正或監副,從沒有漢人和蒙人。康熙請傳教士監理欽監,目的不是開啟中西交流,相反是為了“窒塞”    中西    交流。

    f:據我所知,就在康熙年代,倫敦有了皇家學會,巴黎有了皇家科學院,柏林也有了科學院。它們對歐洲的科學發展是一大推力。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