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一百二十一章 名門之後(1/3)

作者:貓疲字數:8386更新時間:2020-05-12 03:35:29

    興致起來,又讓工匠領看了其他的成品。當然我在軍器監也不是都沒有收獲,雖然老書不是工業專家槍炮這些火器暫時沒有指望,但至少改進了一些兵器。

    比如新法鍛造中的軍刀。要比原來用橫刀的樣式更狹長細直,握手卻是更沉重一些。

    經過數千年的發展,刀劍這種最普遍的兵器,從樣式到製造一直隨著時代發展而演變,至今唐刀的技術已經相當的成熟。

    但是由當時的技術所決定的,早期的刀,缺乏足夠的強度和韌性,就隻能通過加闊刀身刀背和分量來彌補,特別馬背上反複激烈衝撞抗擊的需要。如若刀窄了,長期使用容易折斷,如果太薄,則連續砍斬後也容易反卷變形,這也就是為什麽寬刃厚背的大刀片,能夠長期流行於古代的曆史戰爭中。  都與日俱增,軍刀才變:新的鍛治法的產物,唯一的要求就是在冶煉技術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產量化和廉價化。

    還有正在改良中的陌刀,這種曆史上號稱“牆擼成林,當者粉碎”的長段兼用的兵器,相當的犀利,可惜打造不易,又成本居高,其長度和分量,都對士兵的臂力和技巧,也有相對的要求,因此隻有部分邊軍和一些精銳部隊。才有裝備,以至於倒了宋朝已經失傳了。我改良工藝,降低成本,做到普及化地打算。

    又如,滲碳處理黝黑的一把短刃,與尋常匕首不同,刀背上做成銳利的缺槽和鋸齒等形狀,可以做鋸撬剪鉗之用的。手柄亦是鐵皮中空  的。可以藏一些零碎事物。

    空闊的校驗場中,不時可以看見沿牆一些老軍摸樣的,大汗淋漓斬刺劈擊各種材料做成人馬排盾等模型,輪番上陣,達到一定次數後,才有有人叫停。驗看武器,做出評估,卻是在做武器實用性,以及類似人體工程學的手感、技法等適應性地測試。

    另一端,間連不斷的呼嘯和穿刺聲,

    整個軍器改良計劃中,還有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弓弩。

    所謂南軍不善馬而強於弩,此時的弩造技術發展相當成熟,作為步射的專用武器。上麵甚至刻有根據拋物線計算射程的標尺“望山”,據最遠地神力弩可達千餘步換算現代大概四五百米。我記的現代各國陸軍標準配備的槍族係列的有效殺傷距離大概也就五百米。不知道真的還是假的。不過在古代的條件下,這東西一超過一定的距離就沒有準度和精度可言了。

    作為一個重要的弩產地。原劍南行營下的成都軍器署和武庫裏地弩類不可謂不繁多。從單手掌發三寸毫發弩到可以放在輪駕上二馬拖拉五弦四托的巨型床弩一應俱全。

    在這裏。我直到真正見了元戎弩地實物,後我才知道為什麽這個東西會消失在曆史中,問題出在弦線上,就好象把發射一隻箭的彈射力,分給十隻,必然變地綿軟無力,通常的材料又有一個張力極限,如果通過加粗加長增加力度。就變成不利攜帶的巨大化了,因此曆代不是沒有人嚐試嚐試重現這種犀利的兵器。但過多種材料,都無法達到要求,不得不承認失敗。

    伴隨時間推移,弩身保留下來,但是弦線就不複存在了,無法考證當時逐個用的是什麽材料的弦線,才能達到十矢齊發的張力強度的要  求。但是抽絲鐵線地應用似乎可以緩解了這個問題。

    造弓需要幹、角、筋、膠、絲、漆六種材料,並且各種材料的產地和取材時間十分講究。一把好弓,造成後還要慢慢馴上數月,才能實戰時不出現偏差。如果能自製彈性地鋼材,裝備一支弩兵部隊就不是夢  想。

    雖然沒有練製彈簧鋼的技術,因此那些工匠創造性的,用生熟夾鐵混合的炒鋼法改良而來的軟鋼,雖然硬度不行,但極有彈性和韌性的,和拔絲的鐵線組合在一起,就是絕好的強弩材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