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說明一下書中的幾個疑問。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2126更新時間:2020-05-15 00:44:14
- 第一,關於書中的東川和現實中的東川問題。//. //顯然,書中的東川城,並非在山區,而是在山地邊緣,距離現在的東川區五十裏左右,毗鄰南盤江。而清代的東川城,其實是在會澤縣。這主要是運輸路線的不同。 第二,關於水道的選擇方麵。滇銅內運,清代是采取多途並舉,其中金沙江水道是很重要的一條,但這條水道的開鑿難度之高,令人望而生畏,而且清代耗費巨資,也沒有完全通暢,通常一年隻有幾個月可走,而且事故率非常之高。而且這條水道,還要走長江險出川,許多銅船無法跨越的險灘,隻能改為陸運,過去後再坐船,十分之折騰。 滇銅從金沙江水道運抵京城,需要八個月時間,並非什麽好路線。 而紅水河水道,在解放前就能全段通行50噸的船,可見其水文狀況是好於金沙江的。是75年以後,大興水電的錯誤決策,修建了很多的水電站,導致了航運斷絕。 而且處於很多其它方麵的考慮,陳恪選了後者。 第三,有人,從珠江走水路到不了梧州,在宋代,這個確實如此,但這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因為兩條水係隻是一山之隔,古人開鑿了鬼門關,從路上聯通了兩條水係。這曆來就是西南的交通大動脈,西南的物產都是從這條道北上中原的。當年蘇軾被貶海南,就是坐船從西江到北流江,然後上岸過關,再坐船下南流江的。 必須承認,我在這裏確實犯了個錯誤。因為我在查資料時,看到有茂北古運河,從水路溝通了南流江和北流江。但這條運河,其實是朱元璋挖的,隻挖了六公裏左右,就溝通了南流江茂林段到北流江北流段。當然,解放前水位下降,這一段運河已經成了古跡。但現在據又要挖新的運河了。 資料是上個月查的,時間太久,我光記著有條運河了,卻忘了是老朱挖的了。那想著陳恪提出欽州不如廣州的三個理由,結果就是想不起來了。後麵我會讓王罕補挖的…… 第四,關於海鮮的問題,這個我也是很認真查過資料的。海邊的人都知道,海鮮及其不易保存,在當時無法空運的條件下,汴京城幾乎吃不到海鮮,所以在東京夢華錄上,才看不到海鮮的蹤跡。而且海鮮有強烈的腥味,所以宋朝人很少會吃,就算吃,也用香料來掩蓋其味道。但在王罕看來,這畢竟是新鮮玩意兒,用當地特產招待陳恪,也是沒問題的。 第五。我雖然最近忙著當奶爸,但不會對作品有絲毫馬虎,大家應該相信我,在寫我不清楚的東西之前,肯定會仔細去查證的。當然,水平有限,難免紕漏,歡迎指正…… 第六,求幾張月票吧,太慘淡了……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