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四四章 為有源頭活水來 (下)(1/3)

作者:三戒大師字數:6990更新時間:2020-05-15 00:45:50

    -

    安頓阿拉伯學者,隻能算是陳恪的業餘活動,他正經的差事,是在皇家武學院。

    而今的武學院,已經今非昔比,在官家和曾相公的重視下,各衙門再不敢陽奉陰違。

    在包相公的過問下,朝廷一次補齊了曆來積欠的銀糧薪俸,春節臨近,武學院的師生們,終於可以過個舒心的肥年了。

    更讓他們欣喜若狂的是,朝廷宣布從下屆武舉開始,原先有兩名高級官員推薦方可應試的條款,將改為從武學院畢業方可應試,而且武進士人數也將大大增加。當然,武學院也提高了門檻,需要通過嚴格的入學考試,才能躋身其中。

    不過,張振、莫問等十七名堅持到最後的武學生,不需要再考試了……

    多年的堅持,終於等到了亮的一刻,叫師生們如何不感激涕零?陳恪在他們心裏的印象,自然也徹底掉了個個……原來院判大人一直在為武學院和他們的未來積極奔走,隻是從來不罷了。

    現在回想起陳恪當初的種種虐待,似乎也變成了刻意的磨練,是為了讓他們能更經曆風雨。總而言之一句話,他們當初有多恨他,現在就有多愛他。

    在來年開春招生之前,武學院中隻有這十七名學生,官員和教員加起來,卻足有五十多人。陳恪沒有因為學生少,就讓教職官員放羊,而是要求他們各司其職,擔負起各自的責任來。

    於是,在這個冬,武學院的六個分院成立了……雖然每院平均不到三名學生,但是每早課、出操、教學、訓練、晚課按部就班,不許有絲毫懈怠。

    閑著的教職員,則在陳恪的組織下,編篡學校章程、教學大綱、修訂教材,為來年招生後馬上開課,緊鑼密鼓的籌備著。絲毫不得閑暇。

    陳恪和兩名同判也分工明確,他負責教學,左同判、西上閣門使李惟賢負責人事,右同判、延福宮使王中正負責教務。

    這兩位同判,可都大有來頭。李惟賢字寶臣,乃李昭亮之子,李繼遷之孫,地地道道的名門之後。他以父蔭為三班奉職。後為閣門祗候、通事舍人。累遷西上閣門使。一直不顯山不露水,但誰都不敢懷疑他的能量。

    王中正字希烈,開封本地人。因父任補入內黃門,遷赴延福宮學詩書、曆算,很快便顯出聰明過人。官家嘉其才。命隨侍左右。慶曆衛士之變,中正持弓矢督侍衛捕射,賊悉就擒,時年甫十八,名聲大噪。

    平亂之後,他更是平步青雲,很快便遷東頭供奉官,然後外放……大宋朝為了防止宦官專權,不但專設了單獨的宦官官階。還規定內侍升至東頭供奉官則止。若再想升遷,則必須出宮歸於吏部,成為文官體係中的一員。

    之前幾年,他一直在鄜延、環慶路幹當公事,分治河東邊事。這次被官家召回,同判武學院,官家對武學院的重視。也就可見一斑了。

    兩人的性格也截然不同,李惟賢名門之後,風流倜儻,總是一臉微笑,讓人如沐春風。王中正則沉默寡言。總是板著一張臉,眯著一雙眼。好像無時無刻都審視你一樣,讓人不寒而栗。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