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七百六十九章:是個什麽樣的人?(下)(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900更新時間:2020-05-27 07:43:42

    熱門推薦:、 、 、 、 、 、 、

    春秋時代,“霸”並不是霸權、霸道等等的解釋,它應該被解釋為“伯”。而伯其實是用來形容最長者,也就是“伯、仲、叔、季”來區分,伯是老大,仲是第二,叔是第三,季是最的。

    那麽像是春秋時期最為強大的晉國,她就是周王室之下的“伯國”,伯國可以被解釋為周王室分封諸國的老大,也就是眾多諸侯國最為強大的國家。恰恰是因為晉國是當時的老大,因此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那就是“霸主”,那麽“霸”從此之後就有了“最強大”的含義之一。

    張良明麵服務於項羽,暗地裏效忠於劉邦。那麽張良在建議項羽將自己的王號定為“霸”的時候,其實是一個陰謀,用“霸王”的稱號向世人展示多種信息,換句話來就是,項羽是諸侯之中的最強者,諸侯應該全部臣服於項羽。

    項羽是一個什麽樣的人?他是一位武力十分強悍的人,個性裏充滿了舊時代貴族的驕傲,對於任何事情隻要能夠使用武力解決就絕對不會費腦筋用其它的方法來處理。張良建議使用“霸王”作為王號,項羽打從心裏感到合適。

    上古先秦時代結束,是項羽對下進行了分封,之所以由他來進行分封是有著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什麽樣的故事?就是項羽在巨鹿決戰之前殺掉了懷王熊心任命的楚國掌權者宋義,從此項羽算是與熊心徹底走上了對立。所幸的是項羽在巨鹿之戰中擊敗了章邯,使項羽的威望達到了頂峰,不然要是項羽戰敗,其後絕對沒有什麽好果子吃。

    項羽徹底與當時已經冠上“義帝”稱號的熊心交惡實在出乎一個人的意料,那個人就是項氏集團的謀主範增。

    在範增本來的計劃中,項氏集團不應該那麽早與義帝熊心交惡,畢竟此時的熊心是列國所承認的義帝,雖然是為了對抗秦國皇帝……也就是秦二世,列國才不得不承認最強國家的楚王熊心稱帝,形成“二帝相爭”的局麵。

    這個“二帝相爭”並不是那麽靠譜,實際上就是表現出強大一麵的楚國帶領著弱的齊、燕、趙、魏、韓與秦國進行抗爭,但是實際上隻是在名義上列國是聽從義帝熊心的號令,列國並不是真正無條件地聽從來自於義帝熊心的命令。

    白了吧,楚懷王熊心之所以成為義帝,那是反秦集團要從名號上與秦國對等,並不想從行政級別上輸給秦國,畢竟當時的秦國統治者是“皇帝”,列國用“王”來進行對抗並不好聽。

    自古以來華夏就講究出師有名,這個“名”可以是戰爭的借口,其實也是統治者的行政級別。所以曆來很少會發生諸侯對王,哪怕是對抗前是諸侯也必將自號為王,形成行政級別上的一種“對等”,從氣勢上不輸給對方,形成一種實際上的名正言順。所謂“名正言順”,名就是行政級別,隻有級別不相上下了,那麽開口的話也才具有同樣的威懾力。

    在“有需要”的背景下,熊心被列國共舉為“帝”,那麽從名分上熊心是掌握著“名器”,也就是熊心掌握著“大義”,項羽與熊心交惡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特別是項羽身為人臣又殺掉自己的上司,要是按照世俗觀念可以是離經叛道,是屬於需要被唾棄的人。

    項羽在巨鹿之戰中取得了輝煌的勝利,但是並不代表洗刷了“下克上”的罪名,隻是項羽當時的聲望如日中,一時間不好處理而已。勝利後誌得意滿的項羽或許忘掉自己都幹了一些什麽,也沒有去思考接下來自己將要麵對什麽樣的局麵,但是一個人沒有忘記,那個人心裏產生了恐懼,似乎看見了項羽被下唾棄的畫麵,也看到了項氏集團土雞瓦崩的那一,那個人就是範增。

    項氏集團要是崩潰,被清算的人除了項氏的家族成員當然還有那些歸附的人群,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現實牽扯下,範增不得不思考怎麽來扭轉局麵,使得那些不好的事情不會發生。他已經思考出一些眉目的時候,一個對反秦集團大的好消息,對於項氏集團卻是大的壞消息傳來了,私稱的沛公、楚國的左將軍、反秦義軍頭目之一的劉邦殺進了秦地,內亂後的秦中樞崩潰了,鹹陽舉城不戰向劉邦投降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