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五十二章:治國難(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838更新時間:2020-05-27 07:45:37

    縱觀帝國疆域圖,會發現帝都南陵有點靠向南方,盡管帝國無時無刻都在建設交通,可是仍然需要用雙腳和畜力的年代,南陵作為帝都其實已經偏南,騎快馬從南陵出發抵達北疆草原,途中人不休息換馬騎乘最少也需要將近一個月,而這還是人不停歇的快騎速度,徒步行走怎麽也需要四個月以上。

    交通是一個國家的重要組成部分,交通發達才能讓中樞有效地控製國家,交通不便的地方通常都有一個統一的稱呼叫“山高皇帝遠”,也就是很難有實際的控製。

    一個國家保證統治的穩固是建立在什麽之上?是依靠民心有點虛,民心是一種很虛無縹緲的東西,實際上就是看國家能不能有效控製統治的疆域。

    離中樞越遠的地方,當地發生了什麽事一般很難被中樞發覺,那麽想要搞點什麽的東西也就具有操作空間。一般情況下一個國家不可能處處駐軍,除開邊疆必要的邊軍守衛國境,古時候軍隊其實都會被安排在距離國家首都不遠的地方,越是精銳的部隊也是這樣,那是為了防止軍隊離得太遠脫離控製,使得一些將領有可能將軍隊變成私軍。

    統治者該用什麽樣的方法來達到控製國家的目的?掌握大義名份是其一,民心教化是其二,不過這兩樣其實也是比較虛的組成部分,更為重要的是掌握暴力機器,也就是手中有兵。

    掌握暴力機構的統治者,才能真正控製國家,無分對錯好壞,某地發生暴動、叛亂等等狀況的時候,軍隊是夠能夠迅速趕到。及時地撲滅或消滅任何動搖統治的人,這就是統治的基礎。

    帝國在關中建立一座陪都,有關於進軍西域的需要。其實也是關乎到“控製”的一部分。

    長安一旦建立起來,那是在昭示下帝國對關中的重視。對一些心懷不軌的人起到震懾作用。另外,長安也會長期留守一些中樞的行政人員,皇帝一年之中會有固定的時間待在長安,長安周邊也必然也安排絕對忠於皇帝的軍事力量。

    始皇帝為什麽要下一統之後不斷巡視地方,不就是為了震懾宵嗎?他是流動性地四處震懾,事實已經證明始皇帝到了某地或許能夠起到震懾作用,可是一旦始皇帝離開當地那些人又會重新活躍起來,起到的效果有限得很。

    呂哲的選擇是建立陪都。不但會在關中建一座長安,還會在遼東廣陽郡的涿縣附近選擇建造另一座陪都北平。這樣一來位處南邊的南陵,位處關中的長安,位處遼東的北平,三處就形成了一個三角形,形成對整個帝國的掎角控製。

    長安應該建造在哪已經有了決定,但絕對不是馬上就要建造。現如今帝國隻是剛剛平穩下來,對外也有戰事正在進行,各地的基礎有益當地人不會引來太多的怨言,可是建立陪都卻隻是有益一處。哪怕是有償雇傭也不適合大量招募民伕,隻能適當地少量招募用很長的周期來將長安建立起來。

    “主要還是關中青壯沒有多少了,不然倒是沒有太大的妨礙。”番賢是內史郡的郡守。他本身是南郡三大豪族之一家主,算得上是呂哲的嫡係,一些話也就沒有那麽多避諱:“關中的主要勞動力缺失,幹活的基本是老弱婦孺,比較重要的是恢複民間的生產,哪怕是有償招募,響應者也會有限。”

    共尉已經多次談到這點,連傾向性強烈的多給關中士卒放假這種昏話都敢,可見關中勞力真的是太缺了。現在。管理民政的郡守番賢也關中缺少勞力,那就由不得呂哲不重視了。

    “匈奴南侵。殺入上郡和北地郡,後期北地郡一直是戰場。兩郡的情況比內史郡還要嚴重。”李斯插話道:“中原人口倒是稠密,似乎也有些稠密過頭了。”

    呂哲掃一眼李斯,能聽出李斯話中隱藏的意思,無非就是建議從中原移民關中,填補關中的勞力不足,但是可能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