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九百五十四章:下任執政官(1/3)

作者:榮譽與忠誠字數:8854更新時間:2020-05-27 07:45:40

    春秋戰國時代的秦國首都一開始本不是鹹陽,老秦人一開始是半定居半遊牧狀態,其實並沒有固定的首都,後麵才將櫟陽定位為首都,秦獻公時代的變法,也即是商鞅變法的發生地就是在櫟陽。

    當時魏國乘秦國內亂之機,奪取了秦國的河西(黃河與洛河之間地)之地。公元前三八四年秦獻公即位後,立誌收複河西之地,於前三八三年在櫟邑修築了櫟陽城,將國都遷到櫟陽,隨之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開展了對魏國的軍事反擊,初步改變了被動挨打的局麵。

    秦獻公去世後,他的兒子秦孝公繼承了他的事業。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了一係列的改革,使貧弱的秦國一躍成為諸國中最先進、最富有的國家,為後來秦始皇統一中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三五零年,商鞅在櫟陽第二次頒布變法令,將國都由櫟陽遷往鹹陽。櫟陽作為秦國的都城隻有三十四年的時間,這一時期秦國正處在由弱變強的時期,所以櫟陽在華夏都城史上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古櫟陽也因商鞅變法聞名遐爾。

    櫟陽與鹹陽之間的距離從平麵地圖上看隻有不到五十裏,它是位於渭水北側,鄭國渠的邊上,距離戰國時期秦軍的另一個屯兵地點武城不到三十裏,哪怕是現如今櫟陽對於秦人來也仍然有著很高的地位。

    出巡隊伍並沒有前往櫟陽,途中呂哲隻是聽李斯、蒙恬等關中人士講述曆史上秦國的轉變。

    一些秦地出身的人講秦地的曆史變遷當然有其用意,張良就一再想要打破那種氛圍,可是試了幾次見呂哲仍然聽得津津有味,他也隻有按捺內心的不安下去。

    一些人給呂哲講秦地曆史變遷是要呼喚皇帝一樣身為秦人的記憶,畢竟從貫籍上來講呂哲可是隴西人來著。

    隴西郡為什麽那麽幹脆地投入呂哲的懷抱?除開隴西郡的大部分大族與當時的漢國建立起了長久的貿易關係,不還就是因為呂哲的貫籍是隴西郡的嘛!

    對於隴西人來,呂哲崛起的過程中南郡人和長江流域的人才是主力,反正不是隴西人占了頭籌,既然無法獨占頭籌隻有不甘人後。呂哲稍微招招手,哪有不立刻投奔的道理!

    張良內心的不安源自於秦地出身的人有越來越充斥朝堂的趨勢,以前是軍中大將基本是夷陵嫡係出身,雖然是秦地出身占了四成。可還有六成是來自於六國故地。文官體係之中,秦地出身的人占了三成,六國故地的官吏占了其中的七成,算是占了比較大的比例。

    舊有列國不是消失就是成為封國,有那麽一段時期呂哲麾下的文武官員比例再次出現變動。隨著舊有列國的文武被接納,帝國建立的時候武將集團多了一成達到了軍方集團的七成,文官集團卻是多了二成達到了九成。

    一些“有心人士”那麽一計算,軍方的七成將校出身舊有列國,文官集團九成也是出身舊有列國,他們曾經彈冠相慶,認為是一件很好的趨勢,也認為呂哲雖然出身秦地卻是極為照顧舊有列國故地出身的人,基本是帶著一種莫名的熱切,大有想要將秦係文武壓下去的念頭。

    近幾年呂哲製定的國策沒有更動。可是秦地出身的人卻是以一種“湧現”的規模開始充斥官場,僅僅是不到三年的時間,中樞的官員比例秦地出身的人重新占到了三成,軍方秦地出身的將校恢複到四成,文官集團比之前三成的時候多了一成達到了四成。

    帝國的官場任職任命有一套流程,看政績也看考核,可是一旦人的內心有先入為主的觀念,他們不會去想一樣的平台機會平等,隻會從一係列的事情中得出自己想要的答案,那就是秦地出身的人有重新抬頭的跡象。進而得出呂哲將要大用秦地出身人等的猜測。

    國防軍有二十個軍團的規模,其中有八個中郎將軍團長出身秦地,這六個軍團中有五個是騎兵軍團,而帝國才有六個騎兵軍團。呂哲對騎兵軍團的看重下皆知。六個騎兵軍團竟是有五個是秦係的中郎將,這又是那些人猜測呂哲要偏向秦係的佐證。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