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三十章 出兵(三)(2/3)

作者:木林森444字數:8558更新時間:2018-12-26 11:28:11

    &nb在這前後近半年的時間裏,日本一共出動了近衛師團與第二師團這兩大師團,合計約3萬7千餘人,馬匹7千餘頭,軍夫與後勤預備部隊近十萬餘人,共計陣亡一萬四千餘人,傷者多達二萬六千餘人,其中包括領軍的近衛師團長、陸軍中將,皇族北白川宮能久親王,及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少將。無論是傷亡數量,還是陣亡的大將,都要遠遠超過甲午戰爭。(注1)

    &nb參加乙末戰爭的時候,大津佑樹大佐還是中尉軍銜。原來以為在朝鮮戰場、中國戰場上輕鬆的戰勝數萬正規清軍,並且殲滅了強大的北洋艦隊,要掃平台灣島上的土著,那還不是手到擒來,征台戰役,不過是一次輕鬆的軍事散步而己。

    &nb但到了台灣之後,大津佑樹才知道自己錯得十分厲害,在日軍進軍的路途中,有大量的密集叢林和縱橫交錯的河流溝渠,而不知什麽時候,就會忽然從裏麵衝出數量不等的農民,他們的服裝顏色雜亂,也沒有任的戰鬥隊形,手中拿的武器也是五花八門,即有新式的拉栓步槍,也有老式的燧發槍,還有自製的鳥銃,甚致還有土製的大刀、長矛,以及各種奇形怪狀的農具。有時是放幾聲冷槍,或者是用原始的弓箭,還有梭標或投槍,然後就殺聲震開的撲了上來。

    &nb而盡管在日軍如雨的槍彈下,年輕的農民成片的倒下,但卻無休無止,一次又一次,日軍幾乎每行幾步,就要被迫展開戰鬥隊形,進行抵抗。

    &nb這六個月的戰爭,給大津佑樹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像,一直到戰爭結束以後,大津佑樹仍然想不明白,因為在這場戰場開始之前,清政府己經完全放棄了台灣,同時嚴令各地的督撫大臣,禁止以任何形式支援台灣軍民的戰鬥,因此在沒有中央政府的支持,台灣原居民的抵抗,根本就是一場注定不可能取勝的戰鬥,但為什麽中國的老百姓還是如茨前仆後繼,概然赴死呢?而中國的軍隊,官員、政府卻又為什麽如此不一堪一擊呢?如果參加甲午戰爭的淸**隊都如此拚命,那麽日本還能取勝嗎?

    &nb大津佑樹和一般的日本軍人不同,他出身於世閥家庭,受過較為良好的教育,從軍之後,又作為年輕軍官赴徳國留學三年,一直到甲午戰爭開始之前才被日本招回國內,由於文化層次較高,又接觸過西方文化,令大津佑樹的眼界大為開闊,並且俱有一定的國際視野,比起一般的腦袋一跟筋,隻知道大槳為皇盡忠”的日本軍人來,大津佑樹的思維見解自然要開明得多。

    &nb直覺讓大津佑樹認為,如果能夠找出其中的原因,那麽就可以幫助日本順利的征服中國。於是為了尋找答案,大津佑樹回到日本以後,開始認真的研究中國的曆史文化,翻閱了大量的中國的書籍,似乎找到了答案。

    &nb在五年以後,大津佑樹隨八國聯一起踏上了中國的土地,而相似的一幕再次上演,隻不過台灣島上的熱帶雨林換成了一望無際的青紗帳,而服裝顏色雜亂的台灣土著,則變成了頭紮著紅色頭巾的義和團民。

    &nb那是在6月10日,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乘坐的列車到達廊坊車站,甴於鐵路被破壞,火車無法前進,聯軍被道停車修路,但就在這時,鐵路兩邊的青紗帳裏突然響起了震動地的呐喊聲成百上千,頭紮著紅色頭巾、高舉著大刀、長矛、木棍、鐵鍬、鋤頭,還有土槍土炮,巨浪般的向聯軍擁衝過來。

    &nb大津佑樹看到令自己終生難忘的奇景,後來他在日記中寫道: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