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611章 風將起(1/2)

作者:任國成字數:4626更新時間:2019-01-26 11:02:08

    轉眼之間已經到了十月底,眼看著就要到了冬季,一旦西北季風起,便是離開倭國返回舟山的時候。

    這幾個月來,除了派傅春和吳平去遼東和山東以外,陳越在生月島也沒閑著。

    通過李國助采購了大量的赤銅,足足裝滿了八條三桅海船的船倉,有一萬馱之多,馱是倭國計量單位,每馱二百七十斤售價五貫銅錢,共花了五萬貫銅錢,注意,是銅錢而不是銀子!

    倭國是個奇怪的國家,其國內銀礦眾多,市場上流通的貨幣卻不是銀子而是銅錢,而且是大明國鑄造的銅錢。在倭國銀賤銅貴,在大明一兩紋銀越兌換八百五十文銅錢,在倭國一兩銀子隻能換到四百餘枚銅錢。所以把銅錢從大明運到倭國換取銀子能掙到兩倍的利潤。

    鑒於陳越船上並未攜帶銅錢,又不願按照在倭國銅錢銀子價格比用銀子支付,按照倭國銀價,五萬貫銅錢價值十二萬五千兩銀子,若是到大明這五萬貫銅錢隻值不到六萬兩銀子。故陳越和李國助約定,這批赤銅以來年的生絲做抵押,到明年陳越以生絲衝抵這筆貨款,當然生絲價格以明年行情計算。

    一萬馱赤銅,共兩百七十萬斤,足以鑄造三百餘門裝在戰船上的紅夷大炮。當然這麽大規模的赤銅能順利采購,李國助從中出力甚大,為了弄成此事奔走在各地大名之間,花費了很大的心思。赤銅本身就是銀礦的伴生礦,倭國人在冶煉銀礦之時順帶得來,由於本國的造幣水平很差,鑄造出來的銅錢遠不如大明銅錢的質量,所以銅礦在倭國價值並不太高。現在德川幕府一統倭國三島,大名之間的戰爭遠沒有往常那麽多,也沒有太多的造炮的欲望,這也是李國助能夠大批量購買這麽多赤銅的原因。

    除了赤銅外,還采購了大量的硫磺、硝石各數萬斤,這是製作火藥必不可少的物質。

    最讓陳越驚喜的是,通過李國助還搞到大福船十餘艘。來倭國貿易的海商不止鄭家舟山兩家,還有很多小的海商,多是福建浙江各地的士紳支持。今年來倭國貿易的海船全加起來約有五十餘艘,在陳越帶領船隊來到倭國後,又零零散散的有十多家海商來到了倭國。

    對很多小海商來說,養一艘海船還是比較吃力的,海上的風浪不說,船上船員們的薪酬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而從倭國回到大明又沒有太多有價值的貨物可帶,畢竟倭刀折扇這樣的倭國特產在大明銷路不廣。這年頭倭國真的沒有什麽好東西......

    所以與其空船返回大明,還不如在長崎便把海船賣掉,這樣還能節省回程時付給船員們的薪俸,他們可以拿著賺得銀子搭乘其他海商的船隻不用操任何心舒舒服服的返回大明。至於那些船員們自然由新的船主支付薪俸,也不虧。

    等到明年在從沿海船場買一艘新船即可,而且對很多海商來說,來年來不來倭國還不一定呢?

    所以當陳越通過李國助透出風聲想購買海船時,便有好多海商找上門來,願意把海船賣給陳越,同時也把船上幾十個船員回程的負擔甩給了陳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