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023章 議征商稅(1/2)

作者:任國成字數:4674更新時間:2019-02-06 02:06:32

    大明是有商稅的,大明開國之初,經過元末的戰亂之後,商業遭到嚴重的破壞,物質匱乏之極,太祖朱元璋為了恢複商業,宣布對大部分商戶免稅,征收商稅很輕,三十比一的比例征收。

    朱元璋出身貧民之家,目光見識所限,根本意識不到商業的重大價值。再加上中原經曆了近百年的蒙古人荼毒之後,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為了迅速恢複乃至達到長治久安,朱元璋製定了很多獨特的製度,給所有人都按上一個獨有而不可改變的身份,把天下人分為軍戶、民戶、匠戶、灶戶還有其他賤籍。士工農商,在其他朝代商人雖然地位最低,好歹也有籍貫,而在大明卻根本沒有商籍的存在。

    沒有商籍,收商稅又從何談起?所以大明大部分時間是不怎麽收商稅的,頂多在一些江河要道設立鈔關,對過往的船隻征收過路費。

    直到萬曆年間,才重新征收商稅,而商稅收入在國庫收入中也隻占很小比例。

    是商業不發達嗎?非也,大明商業發達的很,從每年來往大明沿海的數以百計的海船便能夠知曉。在江南家財百萬的豪富之家數以百計,這些人的錢財從哪裏來的?靠種田肯定不行,便是開設工坊從事貿易而來。

    每年無數的絲綢茶葉瓷器以及其他各種貨物通過海路走出國門,運往倭國馬尼拉以及南洋諸島。每年數以十計的海船遠涉重洋繞過好望角到達歐洲。

    而大明內部的商貿往來也非常頻繁,鬆江的棉布行銷全國,蘇州的絲綢在北方大受歡迎,更不用說和口外蒙古人女真人做生意的山西商人了,每年都要把大量的貨物運到長城以外。

    徽州商幫、山西商幫、廣東商幫、福建商幫、蘇州商幫、江西商幫,這些都是大明商貿繁榮所催生的按照籍貫組成的商人集團。

    大明的貿易是如此的發達,然而朝廷卻根本征收不到商稅,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便是朱元璋製定的戶籍政策。沒有商籍,朝廷便沒法光明正大的征收商稅。沒有商籍,但卻不是沒有商人,而現在的商人大都頭上頂著秀才舉人的功名,都有著進士高官的背景。所以說,明朝的商人根本就是士紳集團的一分子,沒有士紳身份背景的商人,會被吃的渣都不剩。

    而大明卻是對士紳免稅的,便是朝廷開辦的鈔關,對有著功名的讀書人也不征收任何過關稅。

    所以這就造成了明明商業貿易繁榮,朝廷卻根本收不到幾個錢商稅,朝廷任何試圖征收商稅的舉動都會遭到官員們的一致抵製,被說成與民爭利。所以萬曆帝被逼得隻能繞過朝廷私下派出大量的太監充當礦監稅使,前往各地征收礦稅商稅。

    整個萬曆一朝,便是皇帝和官員以及天下士紳鬥法的一朝,而萬曆帝也被士林誣蔑為貪財的昏君。然而試想一下,若是沒有萬曆的貪財,哪裏會有三大征的勝利?崇禎倒是不貪財,可卻弄得國庫經常一貧如洗,邊軍將士缺糧少餉,以至於使得滿韃做大,以至於無力清剿國內的流賊。

    對諾大的帝國來說,光靠田稅鹽稅過日子根本不行,不征收商稅朝廷永遠也別想有錢。對這點,陳越和路振飛都是心知肚明。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