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134章不二法則(1/3)

作者:tx程誌字數:8460更新時間:2020-02-01 06:51:43

    第114章不二法則

    整個太武殿內站立了不下千人。文武百官,其實隻是一個非常籠統的法,事實上一個國家,文武官員絕對不止這個數字,哪怕是偏居一隅之地的國,也會擁有百成上千的官員。

    魏國雖然采取州、郡、縣三級分立,事實上州刺史就是州長,別駕是長史(相當於現在的書亡),治中則是副州長,除了刺史、別駕、治中這三省州級官員(州部級官員正三品或從三品)還有十二名各職司從事(相當於現在的各省廳廳長。)以兗州為例,整個兗州就擁有一名正三品州刺史、兩名從三品治中、別駕,二十名正四品從事,七名正四品太守,二十一名從四品官員,五十六名縣令(品級由轄縣人口和經濟決定,由從八品至正五品不等)。一州之內將有二百多名近三百名有品階的官員。魏國僅地方官員就多達近萬人。至於無品相當於後世科級、股級官員,足足數萬人。

    在鄴城的官員雖然沒有後世京官那麽龐大,事實上官員數量也不少。

    這些官員低眉順眼,無人交頭接耳的交談。此時冉明坐在龍椅上突然大聲道:“日前,有人向朕提出華夷之辨,朕倒想聽聽諸位的看法,何謂華夏,何謂漢?”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複雜,無論在場的高官還是顯貴,都能回答得上來。在這個朝代當官,首先要講究官員的素質,這個素質自然是學識之類。對於冉明這個問題,都可以回答得上來。當然當官的人都有一顆七竅玲瓏之心,他們即使不用腦袋,用膝蓋想也知道冉明肯定不會不知道華夏的來曆,至於“冕服華章曰華,大國曰夏。”這樣字意上的解釋,沒有必要出來,冉明需要的肯定不是這樣的答案,不出新意符合聖意的回答,不如不答。

    整個太武殿啞雀無聲,剩下的隻是大臣們粗重的呼吸聲。當初辯駁王簡的華夷之辨已經在魏國傳開,各種觀點都已經開始出現,甚至有些人為了迎合王簡,開始為王簡造勢。提出文化之論華夏。

    無人回答冉明的問題,冉明就開始點名道:“聖衍公孔撫何在!”

    “臣在!”孔撫隻得硬著頭皮出列道:“據《春秋左傳正義》有雲,“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因我們族起華山和夏水之間,故稱華夏!”

    “很好!很好!”冉明道:“聖衍公所言,諸位可認同?”

    “臣等附議!”雖然猜測不到冉明的聖意,不過一些大臣卻開始出聲符合著孔撫,不過對於內閣諸臣還有各部堂尚書,則垂首不語。

    冉明指著自己的胳膊道:“我們都是炎黃子孫,身上流著炎帝和黃帝的血脈,您們知道這意味著什麽嗎?”

    王簡適時的出列道:“請陛下示下!”

    冉明道:“匈奴族在冒頓單於之前,北方的草原上西有月氏、南有樓煩、白羊王,北有丁零、渾庾,東有東胡,但是冒頓單於統一了草原,草原上諸部皆稱匈奴,為何他們那些部落丟了祖宗,承認自己就是匈奴人?其實道理也很簡單,那就是成為匈奴人有好處,他們可以隨時侵入漢朝邊境,勒索財物,劫掠婦女奴隸。可是如今呢?匈奴何在?匈奴先被漢武帝兩征漠北,打得元氣大傷。後來在東漢大軍的持續打擊下,分裂為南北兩部。後來五胡亂華,匈奴率先稱帝建國,奴役中原。在先帝時,我大魏起兵抗胡,與匈奴前後五次大敗,皆全勝匈奴,從此草原諸部無人敢自稱匈奴名。所以今匈奴族成了曆史。其實我們華夏族經曆匈奴一族的興衰一樣。當年黃帝與炎帝為爭奪中原盟主發生了阪泉之戰,炎帝落敗,被並入黃帝部落,隨即與九黎族蚩尤在逐鹿大戰,從而形成了如今的華夏。而秦亡漢興之後,我們華夏民族皆自稱漢人。無論是禹治九州,還是秦置三十六郡同,再或者東漢十三刺史部皆是漢人嗎?其實不然,在秦朝的時候,除下七國之外,尚有百越、東夷,且蘭、巴、蜀等諸部族,因為漢朝強大,所以他們也接受漢朝的禮法,讀寫漢朝的文字,到了後來,便也祭祀漢人的祖宗,最終,放眼四海,人人皆漢。”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