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3 督亢城倉(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154更新時間:2019-06-30 03:03:30

    二層、三層、四層與劉備家稍有不同:八座倉樓之間,皆用堅木鋪滿,形成一個碩大的整體大平座。如此一來,在二、三、四層之上,糧倉便成了立柱,大平座上可通車馬,兵士往來自如。且有覆道與城牆相連。隻需四麵圍牆,隔成走道、屋舍,二層便可為守軍營舍。同樣圍建回廊,辟箭窗。架斜梯、天梯通行上下。

    三層為倉官官舍,四層為倉庫要塞,設床弩諸器守城。

    圓柱形糧倉,即是糧倉,又是支柱。且自成一體,與外隔絕。即便平座坍塌大火,糧食也無妨。

    秦漢倉、庫有別。“庫,兵車藏也”,“庫謂車馬兵甲之處也”。庫即武庫。“倉,穀藏也”。倉便是糧倉。

    倉儲製度,夏朝便有。至春秋戰國,其規模、製度漸趨發達。當時各國都有完備的糧倉係統。它們即是糧食芻槁等物資的儲藏機構,又兼具生產功能。是保證國家機器運轉的重要部門。秦統一以後,更形成了數量眾多、體係細密、管理嚴格的糧倉製度。兩漢大體沿襲秦製,按照行政建製從朝堂到地方,建立起多層次、廣分布的糧倉體係。

    朝廷直屬糧倉叫太倉。還有位於甘泉之甘泉倉、華縣之華倉,細柳倉、嘉倉等。

    除此之外,內廷許多部門另有各自所屬糧倉。如大司農之籍田倉、詹事之詹事倉、長信宮之長信倉、水衡都尉在上林苑之農倉、考工之考工倉,太學之長滿倉等。

    郡、縣兩級,均有常設之倉。見於史料的有,河內、渤海、酒泉等郡倉。昭帝時一度在邊郡設立的常平倉,也可看做郡級糧倉。縣屬之倉,亦有桓倉、共倉、海曲倉、諸倉、桐倉等。

    除此之外,還有邊郡守軍的糧倉。因受都尉管轄,所以叫都尉倉。又因設在駐所城內,故稱為‘城倉’。

    漢朝郡國並行。除去朝廷和各級官府的糧倉。諸侯國都有類似於王朝的糧倉。比如:齊太倉。文帝時齊太倉長淳於意為著名醫生,號“倉崐公”。著錄有“齊太倉印”封泥。又如:吳太倉。《漢書·枚崐乘傳》:“轉粟西鄉,陸行不絕,水行滿河,不如海陵之倉”。“海陵,崐縣名也。有吳太倉”。

    《漢書·百官公卿表》:“(大司農)屬官有太倉、均輸、平準、都內、籍田五令、丞”。

    倉令,秩六百石。倉長,也稱倉宰,秩三百石。令、長、丞之下為嗇夫。還有令史、掾、佐、曹史等,均為低級員吏。與置驛、市樓相同。

    雖皆是鬥食小吏並不入品秩。人數卻不少。

    “太倉員吏九十九人”。“吞遠隧倉一所,吏卅七人,卒八十六人,候長、候史……”書上種種,便是明證。

    糧倉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充實的倉儲,不僅能平抑糧價、保護自耕農免受地主豪強高利盤剝,乃至兼並土地,成為佃戶甚至流民。還可向轄下民眾、家臣部將定期發放米糧。如高年賜米、薪俸食祿、救助孤寡貧困等。特別是災荒年份,開倉濟民可大大緩和民情,平抑動亂。迅速恢複民生。

    既有先例,又當大用。

    何樂而不為?

    42737/2615930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