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93 再築新城(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80更新時間:2019-06-30 03:03:51

    南部白澤。

    臨鄉城遺址。

    前漢修築的臨鄉城,毀於洪水。垣牆浸泡水中,多已殘破不全。然而四麵牆體猶在,且未有坍塌。究其原因,便是牆體。

    城牆乃是版築夯土牆。以礫石為基,木板作模,模板內壁以白堊塗厚,再用粘土、細沙,夾以紅柳枝條,層層夯築而成。十分堅固。至於為何能防水。蘇伯也找到了答案。

    四麵牆體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垣牆的表麵,都有一層厚重的“包漿”。

    類似劉備家許多老舊的青銅器。古銅長期存放,銅表麵會生成一層極穩定的保護薄膜,年代越久則鏽層加厚顏色也變深,俗稱“黑漆古”。

    由於水害侵蝕,都是一個由表及裏的緩慢過程。於是在潮濕氣候與風侵雨蝕共同作用下,牆體長出的苔蘚、雜草腐爛與白堊熟化後,混合成灰漿。在空氣中硬化,牆麵遂被逐步“包漿”,不知不覺間,便穿上了一層渾然天成的防水盔甲。待牆體自然形成一種特殊的水穩機製後,便得以在白澤中保存下來。依著蘇伯說,夯土牆體的包漿,乃是一種很自然的現象。所謂‘老牆不倒’。時下幾乎所有牆體,或多或少都會出現。

    此乃天然防水。

    原來如此。

    封死城門。沿城牆搭設翻牆木架,再起龍骨翻車。青壯日夜輪作,將城內積水,源源不斷的抽出城外。

    城外白澤,亦撒滿健婦。

    春分剛過,便有鄉民備耕、通渠,開始新一年的稻作。穀雨之後,百裏水田遍布農人。各家各戶都要趕在芒種前整理好水田,以備育秧。聽聞少君侯要建臨鄉城,趁著稻作前的空閑,督亢、樓桑、酈城的健婦,這便乘車輪舟抵達護坡。加固坡堤,修築陂渠,圩田造地。

    城內城外,一片繁忙。

    待城內積水抽幹。這便圍繞城門築攔水壩堤,又在壩後,墊出一片空地,用於堆積建材。重新掘通城門,百石車輪舟可直入城內。靠著堤壩,就近搬運建材上岸。

    爛泥被驕陽炙烤,數日便可曬幹。再行夯土築基,事半而功倍。

    臨鄉無州郡官吏掣肘,少君侯乾綱獨斷。麾下文武,能臣輩出。令行禁止,如臂指使。自然風生水起。整個臨鄉,在多災多難的大漢,宛如世外桃源。

    隨著督亢粳米販賣大江南北。越來越多的人,知曉臨鄉改種水田,僥幸躲過蝗災。流民紛紛北上。沿途州縣,因有大別山蠻前車之鑒,這便趁機散布消息,驅使境內流民北上臨鄉。

    初春時節。雪化路開,便有流民北上。剛入初夏,便有第一波難民潮湧入臨鄉地界。

    所謂旱極而蝗。大漢十三州,竟有七州蝗。足見民生艱難。即便開倉賑災,也無法分給天下過半數的百姓。好在下半年雨水豐沛,且無水患。經過休養生息,開春後,苟活下來的流民,紛紛返鄉,重建家園。

    北地無家可歸者,皆拖家帶口湧向臨鄉。

    築酈城、督亢二城時,劉備曾讓州郡代發扁書,廣納流民。待城築好,扁書仍未見撤下。於是各地官吏心照不宣,皆把境內流民推向少君侯轄地。

    42737/2615937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