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98 南港新城(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740更新時間:2019-06-30 03:03:53

    換句話說,臨鄉一地,有三條水路連接南北巨馬水。由西向東,分別是:酈亭溝、督亢溝、濩澱水。

    東南向的濩澱水,逕臨鄉城南。與臨鄉城擦了個邊。劉備建造的南港,要從東南向的濩澱水路,引一條東西向的直渠。然後繞臨鄉新城一周,再與城北濩澱上遊水路續接。不僅掘渠成港,亦能引水護城。一舉兩得。

    為泊大船,南港直渠,水路極闊。寬二十餘丈。排建‘丁’字長堤,可對麵泊船。堤上鋪青石方磚。建塔吊若幹。渠闊水緩,塔吊無法用水流驅動,故而改成畜力轉輪。輔以定滑輪、荊棘輪、配重石砣。吊運船上貨物。長堤居中建有軌路。貨物可從商船直接吊入貨運舫車。然後排隊入南港城。

    南港城內,列建邸舍。每座邸舍,皆以直軌與港口處相對應的‘丁’字長堤相通。換句話說,每座‘丁’字長堤,都對應一座邸舍。邸舍內架橋吊,同樣是畜力驅動。可將貨物分類堆積。

    邸舍為南北長屋,上下三重。底下裝貨,中層待客,頂層住宿。一排南北邸舍後方,再建一條東西向的直軌。與邸舍內南北向的軌路以轉車台相連。東西直軌中段,同樣用十字轉車台,連通一條四軌雙道,與三裏外的臨鄉城直連。

    如此一來,堆在邸舍內的貨物,便可通過南北雙軌,源源不斷的運往臨鄉城。而臨鄉城內的貨物,亦能源源不斷的運抵邸舍,再裝船出港。經南北巨馬水路,販運大江南北。或經由酈亭溝水、督亢溝水、濩澱水,在臨鄉諸城之間,往來轉運。

    兩漢漕運之利,由少君侯處,便可見一斑。

    依照“一車載二十五斛”的載重量計,一艘五百石車輪舟,等同於二十車的運量。且水路運輸的成本和效能,遠優於陸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上取江陵木以為船,一船之載當中國數十兩車。”《釋名·釋船》:“謂船最大者為。五百斛。”

    “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足見漕運的重要。

    為管理調度漕運船舶,西漢在河、渭之交建‘船司空’官署,專管黃、渭河水運、船庫。後以船司空官名為縣名,稱:‘船司空縣’,隸京兆尹。《漢書·地理誌上》:“船司空,莽曰‘船利’。”

    管理船舶、水路的最高級官吏,稱‘都船令’。武帝時始置,隸屬執金吾,掌治水事。《漢書·百官公卿表》:“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執金吾。屬官有中壘、寺互、武庫、都船四令丞。”其中都船、武庫有三丞,中壘置兩尉。

    大漢朝,郡國並行,列候次減。

    正如城倉長的設立。隨著南港城的出現,劉備便可類比‘船司空縣’設立‘南港船司空城’。將督亢、樓桑、西林、酈城,四港,皆劃歸‘南港’管轄。

    42737/26159382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