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07 九河之地(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304更新時間:2019-06-30 03:03:55

    “莫有九十九澱。”為何此地如此多水。劉備一路行來,漸有所知。

    《漢書·天文誌》載:“漢元帝初元元年(前48年)五月,勃海水四溢。”《漢書·溝洫誌》亦有:“天嚐連雨,東北風,海水溢,西南出,浸數百裏,九河之地已為海所漸矣”。

    九河之地,說的便是這片澱區。

    原來。從西漢末到東漢初,渤海灣西岸發生過海侵。海水升幅一米。海麵抬升,河流水泄不暢,內瀦而形成湖沼。東漢以後,滹沱河、泒河、滱水、治河、沽水,都經附近窪澱,分流入海。此時海河水係尚未形成。於是澱區便成了各大河流匯集之所。河流淤積,積水成澱。

    近些年,更是十年九澇。

    東澱,位於濟水下遊,受濟水泛濫而成,故又稱“溢流澱”。西澱掘鯉澱之水,從濟、澭等水流出,經東澱,與漳水、滏水、泜水、滹沱水匯流後,入渤海。

    難怪。

    有西澱,必有東澱。這片麵積廣闊的窪地,河流眾多。號稱‘九河之地’。

    必是善治水者,才有回天之力。

    若論治水,本朝有二人,不得不提。

    王景、王吳。

    奉命共修浚儀渠。采用“墕流法”,治理渠道,使黃河水不再為害。

    話說,西漢平帝以來,積五十餘年,大河、汴河水利年久失修,水患肆虐,百姓怨聲載道。永平十二年(69年)四月,明帝遣王景治理汴渠,動用幾十萬士卒,從滎陽至千乘海口,長達一千多裏,修渠築堤。次年夏,完工。共費一百多億錢。自此,大河、汴河分流,河不侵汴,便利漕運。王景由是知名,以功三遷為侍禦史。永平十五年(72年)封河堤謁者,主管河堤之事。建初七年(公元82年)遷任徐州刺史。次年又遷廬江太守,後卒於任上。

    自王景、王吳治河後,大河在此後的近千年間,再沒發生大的泛濫,後人將王景的功績與上古時的大禹治水相提並論,有王景治河千年無患之說。足見其成就之大。

    後世皇朝雖也行大河治水,卻無人能出其右。

    彼時水小,還是水大。暫且不論。為何後世不如前朝。見仁見智。

    有王景、王吳,珠玉在前。且時下關於二人治水的書籍,隨處可見。隻需搜集起來,細細研讀。臨鄉治下這些許的水患,又何足掛齒。

    便是益昌城中,亦有‘能理水者’。

    劉備這便登門拜訪。一問方知,祖上曾參與過大河治水!

    這便以高俸拜為‘河堤行人’。治理澱區水患。行人,侯府官,主客。

    此人名叫卞紀,字元綱。不僅精通先賢王景諸多治水篇章,亦對其所作《大衍玄基》,頗有心得。

    原來,王景祖輩居琅邪郡不其縣。其八世祖王仲好道術,以善觀天象知名。王景受家庭影響,少時就開始習《周易》,博覽群書,尤喜天文數術。精通卜筮、風水,還撰有專著《大衍玄基》。

    傳聞王景作事舉止,皆要先質於蓍(shī)龜卜筮(以蓍草與龜甲占卜)。便是出門也要算問吉凶。迷信成這樣,還能治河千年無患。到哪說理去。

    唉,真乃奇人也。

    42737/26159391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