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13 翻雲覆雨(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340更新時間:2019-06-30 03:03:57

    在流民營短則半月,長則月餘。營中官吏詳細登記,以宗族為單位,相互作保,編纂入冊。然後遷往容城、平曲、益昌三地。隻有在酈城、都亢、樓桑有親族者,方能遷往上述城邑。

    “督亢水又南,謂之白溝水,南逕廣陽亭西,而南合枝溝。溝水西受巨馬河,東出為枝溝,又東注白溝,白溝又南入於巨馬河。”

    稻作之後,人手充足。臨鄉伴宮、內城、外城,主體建築相繼完工。大量熟練工再次南下。

    劉備選都亢水路與南巨馬水路交匯處,白溝偏東五十裏,夾在濩澱水路之間的一處鄰水坡地,新築南廣陽城。

    臨鄉大建不斷。百裏大澤,三百萬畝良田,隻辟出一半。南廣陽城坐落於都亢水路與濩澱水路之間,南臨南巨馬水。在此圩田,正如居中而建的都亢城,能借最大地利。可得良田數十萬。

    與臨鄉城不同。南廣陽港卻不與南廣陽城連在一起。而是建在南巨馬水北岸。與南廣陽城隔水相望。

    也就是說,南光陽城的結構和酈城類似。港口區和主城區,跨水而建。唯一區別,酈亭溝水東西兩岸,皆是主城區。港口位於酈亭溝水兩岸大堤。

    南廣陽城卻把港口單獨建在南巨馬水南岸。整個城區卻設在北岸高坡。究其原因,一是便於防守。其二,劉備想在東澱,距益昌西二十五裏的武平亭,再建一座港城。因此此港建在東澱,故取名:東港城。可與南港城相呼應。

    東澱與西澱有數條水路通連。且東澱內的一條主要河流,滹沱水與巨馬水在下遊交匯。

    “巨馬水於(東)平舒城北,南入於滹沱(水),而同歸於海也。”

    燕國東平舒城位於益昌東南,約八十五裏。曾遭受海侵,一度荒廢。乃是燕易水長城東止處。

    滹沱水與巨馬水,要在益昌東南八十五裏處才能交匯。這段無用的往返水路,對劉備來說,不可接受。這便在東澱中掘出一條南北直渠,讓南巨馬水通過東澱,與滹沱水在此相匯。如此一來,劉備境內兩條重要水路,便可在南部通連。車輪舟能往來臨鄉全部城池。漕運極為便利。

    之所以選擇東澱,乃是經過麾下治水官,河堤行人卞紀率眾多良工實地勘測,精確計算後得出。

    東澱位於濟水下遊,受濟水泛濫而成,又稱“溢流澱”。西澱掘鯉澱之水,從濟、澭等水流出,經東澱,與滹沱水匯流後,同入渤海。

    東澱本就是一個容納上遊西澱餘水的“溢流澱”。加之東西二澱,皆通渠分流。澱水灌溉周遭爛泥地,蓄成水田。澱水下降頗多。巨馬水分流入東澱後,亦不會泛濫成災。故而能建此渠。

    臨鄉一地,被東西徑流的巨馬水,攔腰分成上下兩部。上為百裏大澤。下為百裏爛泥地。

    還夾著方圓百裏的東西二澱。

    水患、水利一字之差。如何變害為利,且看少君侯靈秀天成,如何翻手為雲覆手為雨。

    化腐朽為神奇。

    42737/26159397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