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35 喜得千金(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30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4:52

    太夫人請大儒陳寔,取名‘萌’。草木萌發,欣欣向榮也。

    大宴賓客,舉國歡慶。

    三日後,百艘明輪大船再次從南港啟程。駛往上郡奢延縣。君侯許諾鮮卑十四部的一億錢,換來足足滿載百艘明輪大船的臨鄉名產。作為錢幣裝船的,隻有一千萬。若非兩位家丞好言勸慰,這壓箱底的一千萬,亦被鮮卑十四部大人,一不留神花了個底朝天。

    錢還是有用的。立國之後,還需各處打點。

    時下,黃河水豐且清。雖也有泥沙,可比後世清澈多了。

    整個黃河航道。最險處,莫過於“中流砥柱”。乃三門峽附近的一塊河心巨石。巨石巍然屹立於大河之中,如怒獅雄踞,剛強無畏。後世有“孤峰浮水麵,一柱釘波心。頂住三門險,根連九曲深。柱天形突兀,逐浪素浮沉。”之句。

    若順流直下,船過三門峽時,便會迎頭朝砥柱直衝過去。眼看便要與砥柱相撞,船毀人亡,豈料砥柱前麵波濤回水,正好把船推向兩側安全航道。避開明島暗礁,順利駛出峽穀。

    你說神奇不神奇。

    大河之所以從漢時開始加快渾濁。歸根到底。還是大漢與匈奴,兩個農耕與遊牧民族,長達六十餘年的拉鋸戰所造成。

    經曆六十多年的漢匈戰爭。雖驅走了匈奴,可如日中天的炎漢亦民生凋敝,經濟崩壞。武帝為鞏固奪取的大河中上遊地區(河西走廊和鄂爾多斯高原),大量移民戍邊。開墾草原,種植作物,改遊牧為農耕。乃致整個大河流域生態日益惡化,下遊水旱頻發。

    後世的四大沙漠之一,毛烏素沙漠,時下與漢北疆多郡相接。非但沒有風沙,整個區域水草豐美,乃胡人最主要的牧區之一。被大漢奪取後,移民墾殖。脆弱的草場很快被破壞殆盡。約從唐代始有積沙,至明清時已是茫茫大漠。

    農耕北上,引草原退化。破壞了大河中上遊的生態屏障,乃至下遊水患頻發。

    劉備讓鮮卑十四部廣種苜蓿,改遊牧為農牧,便在於此。

    在劉備看來。這些草原,無比珍貴。脆弱的生態環境,完全不適合農耕。強行屯田,隻會如後世的居延澤一樣,變成荒漠。臨鄉將作館節水農業沒有研究成功前,居延亦不適合農耕。

    所幸。居延時下乃小月氏胡的自治屬國。改農牧完全來得及。

    作為牧草之王的苜蓿,遍種在居延、奢延水係。隻需用割草機割去,完全不會破壞苜蓿發達的根係。對涵養水源,固土保肥,防風固沙,淨化空氣,有百利而無一害。

    尤其是固土保肥。對脆弱的大河中上遊流域自然生態,實在是太重要。

    這是一個相互疊加的正向作用。

    水土保持,河水清澈。水流豐沛,泥沙便不會在流速漸緩的下遊淤積,形成地上懸河。水患猛於虎。漢唐以後,華夏文明的中心,漸從大河流域,轉向長江流域。大河水土的惡化,便是主因。

    時下能阻遊牧鐵蹄南下的大河。漢唐以後,竟細小且屢次斷流。

    如何還可稱天險。

    以大漢國祚綿延,千百年計。劉備要盡可能的阻止大河惡化。

    居延、奢延,隻是開始。

    42737/26159575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