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61 變廢為寶(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86更新時間:2019-06-30 03:05:35

    薊國三百萬口,有的是青壯勞力。如前所說,老弱病殘,皆死在半道。能遠涉千裏,甚至數千裏,抵達薊國者,皆是年富力強的青壯流民。隻需在各處流民大營修養生息,飽食足眠,輔以湯藥調理身體,不出半月便可恢複如初。再分到諸城安家立命,入籍齊民。正是成為薊國人。前前後後,不過三月。一前一後,境遇可謂雲泥之別。

    號稱亢龍之城的督亢,得益於北海一龍的長遠謀劃。重樓修造從未停止過。餘下各城,除去已無立錐之地的樓桑。宅院重樓的修造,亦學督亢未曾止息。造好的新居,隻需稍加修飾便可入住。大大縮短了安置時間。

    沿巨馬水路,劉備又泛舟而下。巡視安次,泉州二地。

    華歆為安次長,邴原現為泉州長。

    三人督亢為龍,今已各自騰空。劉備行高薪養廉,華歆少時與管寧險因鋤禾見金而絕義。後典故廣為流傳。華歆引以為戒。日日三省吾身,言行合一,越發成為“清純德素”的俊偉之士。加之已領食比千石高俸,隻需安次編戶過萬,口過十萬,便可擢升為令。戶破二萬,人口破二十萬,可食雙俸。高官厚祿皆在路上,榮華富貴指日可待,如何能不慎重。

    上行而下效,故安次一地,吏治頗顯清明。

    少時劉備就懂得,人各有誌的差異化管理。管寧視錢財如糞土,而華歆卻惜財如命。兩人能力學識皆相差無幾。用誰不用誰,用或不用,皆有大文章。喜與不喜是一回事,給與不給又是另一回事。

    管寧用高俸資助鰥寡孤獨,寒門士子。終歸是錢歸其用。不能因為管寧不喜,便削減他的俸祿,更不能因華歆愛財,便大增其祿。在承認差異化的前提下,擬定一個公平合理的製度,尤為重要。

    “(聖水)又東,過安次縣南。又東南流注於巨馬河而不達於海也。”下船後,換乘黃駥馬,趕往安次縣城。

    安次南部益昌,已先行劃歸臨鄉。今又將中北部劃歸薊國。“昔黃帝製天下以立萬國,始經安墟,以合符釜山”。境內“安墟”,便在時下牧場如茵,牛羊遍地的常道城。

    一路所見,安次民生一般。

    奢延水(?水)夏季多暴雨、洪水。便是冬春旱季,亦常水滿為患。安次縣城地勢低窪,正位於洪泛區。十年九災。可想而知,民生又能好到哪去。如此大縣,口不過五、六萬。

    實在是地廣人稀。

    不然,偌大的一片土地,惜金如命的陛下也不會如此大方的封給荊州刺史王叡為侯國。

    正因實在是無利可圖。索性廢物利用,拿出去封賞有功之臣。

    如何變廢為寶,乃是當務之急。

    萬幸。與後世因上遊黃土高原森林被砍伐一空,水土流失嚴重,乃至水流混濁,泥沙淤積,日久形成地上懸河,又因其遷徙無常,被稱為無定河的?水,情況完全不同。

    時下?水清冽。雖時常泛濫,卻仍有故瀆可循。遠非後世那條河床幾經變動,善淤、善決、善徙特征與黃河如此相似,有“小黃河”和“渾河”之稱的,無定河可比。

    42737/26159704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