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33 兵鋒四起(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386更新時間:2019-06-30 03:06:10

    正是太尉楊賜。

    “府丞無需多禮。”楊賜笑問:“可也是來觀《熹平石經》否?”

    “正是。”賈詡點頭一笑。

    楊賜環視碑林,不由一聲歎:“所謂前人栽樹,後人乘涼。遙想當年,蔡議郎與老夫等人聯名上疏,求‘正定五經’。今卻物是人非。睹物思人,頗多感懷。”

    自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來,大儒頻出,儒生遍地。熟讀儒經亦成為士人進身之階。而經書轉相傳抄,文字或有脫論,師承不同,亦多歧異。諸博士為爭高下,更互相攻訐(gōng  jié),甚至有人向宮官行賄,塗改蘭台漆書經字,以與手中傳本相合。

    為免‘穀儒穿鑿,疑誤後學‘。熹平四年,議郎蔡邕會同五官中郎將堂溪典、光祿大夫楊賜、諫議大夫馬日磾、議郎張訓、韓說、太史令單颺等,上疏奏請正定五經文字,並刊石立於南郊太學門外。

    獲準後,蔡邕等即對今文所傳《詩》、《書》、《易》、《春秋》、《公羊傳》、《儀禮》、《論語》七部經書,進行校訂,每經並附校記,由蔡邕以漢隸書寫,召工匠依樣刊於碑上。

    直到今年,《熹平石經》才刊刻完畢。共四十六碑,由東向西,折而南,又折而向東,呈“匚(fāng)”字形,立於太學講堂門外東側,上覆屋頂,兩側圍以護欄,史稱《熹平石經》。

    石經初立時,便有許多士子來觀摹,乃至“車乘日千餘輛,填塞阡陌”。

    然今日刻成,太學卻門前冷落,車馬稀少。究其原因,正因關東、關西、二地播亂。賊軍阻塞交通,洛陽漸成死地。

    楊賜所感,賈詡豈能不知,這便試言道:“竊以為,二地賊亂,當速決。久之洛陽必亂。”

    “可因缺糧。”楊賜反問。

    “缺糧乃是其一。”賈詡一針見血:“若關東、關西二地,不能撥亂反正,久之人心思變,不複漢臣。”

    “府丞乃心憂二地世家豪右,起不臣之心?”楊賜懂了。

    “然也。”賈詡此慮,並非危言聳聽。黨錮未除,世家積怨已久。若趁勢而起,與賊寇遙相呼應,社稷危矣。

    “老夫聽聞關東局勢膠著,難言得勝。”楊賜心情沉重。

    “黃巾賊龜縮不出,據城而守。急切間難以攻下。且城中百姓,多有通賊者。或為耳目,或助守城池。賊勢日眾,難以破城。”賈詡言道。

    “不知,薊王可有破城之策?”楊賜終於開口相問。

    “主公正忙於和親大典,無暇他顧。薊國兵力捉襟見肘,亦自顧不暇。”賈詡歎道:“兵法雲:‘十則圍之。’薊國有心討賊,卻無力破城。”

    “洛陽缺糧之危,當如何破解?”楊賜再問。

    “今大河複開,想必渤海解凍亦不會太久。那時,薊國明輪船便可將督亢粳米,源源不斷運來洛陽。”賈詡答道。

    “如此,洛陽百姓必翹首以盼。老夫替京城百姓,謝薊王活命之恩。”楊賜拜謝。

    “下官豈敢言謝。”賈詡急忙避讓。

    “亂世至也。”起身後,楊賜語出深意:“此次黃巾賊亂,究竟如何收場,亦未可知也。”

    賈詡卻答道:“亂世必出英傑。大漢煌煌四百年,人心向漢。豈是區區黃巾妖道可撼。”

    42737/26192116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