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93 古羌懸棺(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464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00

    “大哥小心。”關張二人亦叮囑。

    “各自小心,切莫大意。”劉備這便攀繩而上。

    麥積山說高不高,說低不低。待攀上石穴,探身下看,亦覺險要。

    “主公。”先登繡衣吏,已穿回甲胄。引劉備入石穴深處:“石穴本互相通連,卻以夾牆遮掩。故而顯淺。”

    一堵碎石與泥漿混合壘砌的石壁,已被眾繡衣吏破開條裂隙。

    “必是用開鑿石穴遺落的碎石,碾碎封堵。”先登繡衣吏言道:“因聞風聲,進而發現石壁裂縫。嚐試破之,果見牆後中空。”

    劉備輕輕點頭。乃因碎石牆壁,先有裂縫,引空氣對流,這才被繡衣吏發覺。

    石**置古棺,背後卻別有洞天。換句話說,這口堂而皇之,擺放在石穴中的古棺,不過是遮掩。

    劉備已先行看過,古棺由整段大木,刳製(kū  zhì,剖鑿大木,使其中空)而成。繪滿石穴的岩畫,亦符上古之風。

    麥積山,處秦地。秦人在不遠處的渭水河穀,還曾設“燔史關”禦守。

    然懸棺葬製,卻非秦人所有。

    難不成,此處墓穴,比秦人還要久遠。

    “開棺。”劉備取呼吸麵罩在手,示意眾人打開棺槨。

    “喏!”史渙等人紛紛戴上呼吸麵罩,合力移開棺蓋。

    刳木工藝,多見於先民。比如獨木舟。便是由整根大木,刨挖而成。此棺亦是雷同。唯一區別,乃是先將原木,從五分之三處橫著據開。底下大半刳製成棺槨,剩下少半則雕刻成棺蓋。如此便嚴絲合縫,如整木之初。

    大漢審美,以高為極。卻不知,是否受此地先民影響。

    後世有人解釋懸棺葬製的成因。有“彌高者以為至孝。”之句。簡而言之,或有先民認為,將先人葬高近天,以盡其所能。乃是至孝的表現。亦不知與“仙人好樓居”,有無呼應。

    再聯想,在洛陽安葬酒家安氏時,聽說的安息天葬習俗。以及來自後世記憶的巴比倫塔的修建。劉備恍惚覺得,上古時代的先民們,或並非後世所想的那樣,各自與世隔絕。或許,在很早很早之前,散布於世界各地的人類,便有了交流和聯係。

    棺蓋徐徐移位。劉備天馬行空的思緒,隨之重聚。

    “這是……”棺槨中,陳列著一具頭戴骨質麵具,身披玄色鳥羽衣的上古幹屍。

    “主公,此乃羌人,巫祝之棺。”便有博聞繡衣吏,一眼辨出。

    “巫祝之棺。”巫祝身份,不難窺破。劉備細細看過,這便問道:“何以知是羌人?”

    “懸棺葬,乃出羌族。傳說羌人先民,為大禹後裔。大禹率眾治水,功高於世。夏禹逝後,夏人將其遺體,掛在絕壁懸棺中。此後,羌民皆仿效此法,施以懸棺葬。以求肉身懸空,靈魂飛升。獲無上神力,庇佑子孫後代。”

    “原來如此。”劉備輕輕點頭:“蓋棺。”

    “喏!”

    原封未動,重合棺槨。劉備這便命人破壁。

    史渙進言道:“先民墓地,時之久遠,恐施巫術。主公千金之軀,不宜輕易涉險。”

    劉備答道:“公劉所言極是。然事已至此,不破雪狼之謎,心實難安。”

    說著,劉備又指眉心:“一箭貫顱,如何能不死。”

    42737/2761801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