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73 畝鍾之田(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58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26

    種田十倍利,經商百倍利。

    就時下而言,劉備不希望有完全脫離土地的商人或是仕人出現。民以食為天。對於封建時代而言,土地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土地的價值,也必將被劉備潛移默化的稀釋。

    戶戶有良田一頃。維係一家豐衣足食。農作機關器,及畜力的普及,最大程度的解放生產力。種田家中老農即可。大量的壯勞力,往來絲路,僦車西行,賺取百倍利益。如此,農工商結合,當稱富足。

    換言之,劉備將農田的定位,隻為養家糊口。絕非要通過農耕,發家致富。很簡單。若行種田致富,勢必要囤積大量的土地和勞力。此,絕非薊王所願。

    換言之。一旦薊王主宰天下。將嚴格限製土地的擁有量。與戶戶人口、爵位、功勳、品秩等,直接掛鉤。土地隻滿足最基本的生活所需。若要百尺竿頭更進一步。或做工、或經商、或從戎、或出仕,不一而足。終歸要為國所用,創立豐功偉業。

    在劉備看來,地位從來不是考驗賺錢的能力。而是要能為國牟利,為民做主。終歸能“恩澤廣被,惠濟無遠”。

    那時,再去衡量個人定位。

    大漢等級分明的封建禮製,若能公正實施,合理引導,可堪大用。

    民爵幾等可乘車,三百石可穿彩衣,二千石配水蒼玉,諸如此類。時人之衣食住行,吃穿用度,一切皆與品秩比同。軍人殺敵立功,商人捐資助國,匠人物盡其用,仕人守土安民。皆是向善之道。隻需合理設置晉升條件,並嚴格執行。乃至士農工商,殊途同歸。當最大程度趨利避害。

    再加上大漢不禁刀劍弓弩,卻傳承有序。時人皆心存信義,劉備有這個信心。後世皇朝,因禮樂崩壞,道德淪喪,人心不古,道義無存。而無法實現的升平世界,天下大同。我大漢定能實現。

    民心向善是其一。民有刀劍弓弩是其二。

    那些殺人不見血的蠅營狗苟,官場現形,能抵擋唇槍舌劍,能抵擋長刀利箭否?

    “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及盜抵罪。”奈何,我大漢還時有大赦天下。

    殺人重罪。不出三五年,便可出獄。有何懼哉!

    黨錮前,有方士張成,從大宦官侯覽處得知朝廷即將大赦,便唆使其子殺人。李膺將凶手逮捕到案,準備法辦。不料第二日,大赦令已頒下。張成得意言道:“詔書既已頒下,便不怕司隸校尉不把我子釋放。”此話傳至李膺耳中,李膺言道:“張成預知大赦,而故意教子殺人,大赦焉能輪其子!”遂下令將其子斬首。

    此事雖直接導致第一次黨錮。然,細究起來。足見我大漢法理與道義並行之風。

    同樣是殺人死罪。何人可赦,何人不可赦。一言蔽之,義之所存,民心向背。

    趙娥為報父仇,殺人投案。縣令欲與她棄官同亡。朝廷大赦其罪。各級官吏齊聲讚頌,為其著書立傳。

    而方士張成唆使其子殺人。遇赦不赦,當日梟首。

    煌煌天漢,有此法理與義理並存。再有薊王劉備,何愁天下不定。

    42737/42908534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