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26 以直報怨(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394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44

    

    薊王這便當仁不讓。親來圈地。

    雍陽縣城,便是原雍奴城。舊時城中漁家,皆以高腳木樓,離水而居。又趁水大年份,將擱淺藪中的海船,駛入城內,泊在樓前樓後。回想起來,滿眼皆是水城風貌。

    數年過去,脫胎換骨的雍陽城,又會怎樣。劉備頗多期待。

    舟行不久。便遙見一座雄城,浮於碧波之上。放眼望去,城外稻田已割過半。雍陽無港,經沽水入環城漕渠。千石商船可經四麵水門,直入城中。“沽水漕渠”寬二十餘丈,即是繁忙航道,又是護城河。

    見遊麟號,帆檣林立,王旗高懸。扼守水門的水砦,遂將門上覆道對折升起。覆道堅木包鐵,乃為連接兩側闕樓。隻需閘門閉合,覆道落下,重壓之下,水門斷難開啟。覆道內弓弩手,亦可居高下射,擊殺船上敵寇。

    既兼顧大船通行,又利於防守。設計的十分合理。

    城內水道如街道,縱橫交錯。千石商船可並行無阻。兩側高樓林立,鱗次櫛比。皆如樓桑八景之白湖水榭一般。戶戶建有前後環水泊位。泊位前臨主水路,可泊千石大船;後為尋常巷陌,可泊兩艘五百石小船。

    略作沉思,薊王已幡然醒悟。隻需把“道路”換成“水路”,前後“院落”,換成前後“泊位”。整個雍陽水城,規整如棋盤,立刻盡入眼簾。

    除去東南西北,四條主水路外,縱橫的街巷水道,皆可容雙船往來。此時,亦看出前後“泊位”的精妙。若遇大船,無法通行,小船可暫泊入空位避讓。待大船駛離,再出泊位通行。

    雍陽城,亦設內中外三郭,橫八豎六。乃薊國首屈一指的大城。

    之所以城闊,隻因船大。不再城外設港,乃因城內出處可供泊船。換言之,整個雍陽城,便是一座巨大的港城。

    比起舊時,根根朽木,橫七豎八,支撐起的高腳木樓。新造的漢式樓宇,氣象森嚴,巍峨壯觀。玄樓碧波,堊牆石階。下枕濱水長堤,上頂秦磚漢瓦。往來自有屜舟赤馬,搬運借助機關塔吊。塔吊上建倉樓、水塔,不一而足。家家戶戶,兩麵坡頂上,曬滿魚獲。與稻香及水沫混合而成的腥鮮,充滿了漁家的特有風味。

    城內居民,多出自山海之盟的水賊家眷。

    鍾繇治下,一視同仁。不過數年,政通人和,民心得安。當為薊國名守。且鍾繇書法,頗有造詣。擅篆、隸、真、行、草多種書體,推動了小楷的發展,被後世尊為“楷書鼻祖”。對後世影響深遠,與東晉書法家王羲之並稱為“鍾王”。

    薊國名產之“薊書”,鍾繇手書(雕)版,更是大賣。僅次於蔡少師之“飛白版”。鍾繇月月版稅,甚至堪比官俸。足見一斑。

    換言之,鍾繇亦善教化育人。

    城內校館,雖有良師,鍾繇亦常,親身傳道。雍陽學子,受益匪淺。

    正因功績顯著,政績第一。薊西尹之位,薊國上下,早已心有所屬。先前不過三縣,今擴為六縣。將藪中民情,皆托付鍾繇,薊王自可安心。

    遊麟號上,“赤鹿焰角,三足踆烏”旌旗迎風招展。北門水道,舟船紛紛避入泊位。兩側樓榭上下,已被人群擠滿。見劉備矗立甲板,人群紛紛行禮。口呼:“拜見王上。”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