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38 一日成鹽(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144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47

    

    都船與都水二署,調撥人手。錯開供暖高峰,適時開啟閥門,注入熱泉,為河道升溫。

    四海船商,趕在冰封前,滿載而歸。薊國內河航運,卻經久不息。接送各城人員物資往來。轉運糧秣到各處城倉、軍營,乃是重中之重。冬季施工,薊國能工巧匠,早已熟絡。物料齊備,人手充足。藪中大建,正當適宜。

    陳氏門中五子,皆入藪中為一縣之長。掌治下各城督造。未出仕前,五人已為實習生,對政事頗為熟絡。加之又是崔寔、劉寵門內高徒。治政安民,亦有心得。

    近海之地,已結厚冰。尤其是長蘆、長汀二縣。馬車加裝雪橇,在冰麵上往來通行。運送礫石、大木、磚瓦。如劉備所言,先建城池,再造堤堰。防海水倒灌。待土地曬幹,取北藪淤泥鋪地,自可為良田。近海多鹽漬,不毛之地若不能為良田,則辟成“鹽田”。

    海鹽,最初製取,乃是“煎”、“煮”法,用盤為煎,用鍋稱煮。史稱“煮海為鹽”。《管子》載:“暮春之初,北海之民即煮海為鹽”。《周禮》亦載:“幽其利魚鹽”。

    “曬鹽法”又稱“鹽田法”。時下尚不多見。此法需在氣候溫和,光照充足之地,擇大片平坦海灘構建鹽田。長蘆和長汀,皆適宜。

    以煮鹽為生者,稱“鹽戶”。亦是編戶齊民。關於鹽田的製作之法,和往常一樣。薊王手繪圖板,交由將作館一眾大匠師自行參悟。薊王在板上留書:“鹽田類水田。將海水引上灘塗,築壩積存。日光曝曬,‘鹽晶’自出。”

    在劉備看來。無論煎煮、晾曬,原理其實都一樣:“蒸發結晶”。

    直接引海水製鹵曬鹽。後世長蘆鹽區,“春暖之時,近海掘溝,以待潮入溝,堅築‘曬池’,九層或七層,自高遞下。潮退,兩人繩係‘柳鬥’,戽溝鹹水入第一層池中,注滿曬之,然後放入第二池,複又灌滿高地,次第放之末,投‘石蓮’試之,鹹矣,於是趁晴曝‘一日成鹽’。”

    “曬池”類比梯田。乃是指從灘底到灘上,層層構建的鹽田。因勢利導,因地製宜。設七層或九層。

    得薊王神鬼亂舞版圖,將作館不敢怠慢。立刻著手研發曬鹽技藝。

    命良匠取來海水,送入琉璃暖閣。分裝入方格匣中,趁冬暖陽,連日曝曬。果見鹽晶。

    夏公、蘇伯,乃至館中大匠師,皆喜上眉梢。薊國先有水田,後有鹽田。如何能不興盛。

    書報主公。劉備大喜。這便命上計署奔赴長蘆、長汀二縣,實地測量,估算。

    不日回報。

    言:三百裏灘塗,可辟鹽田百萬畝。粗略算來,或可得鹽,一千萬石。

    今漢,鹽價最低為每石四百錢,最高達每石八千錢。正常年份,鹽價約為每石八百錢。時下隻高不低。便以每石八百錢計,亦可得八十億錢。

    劉備終於明白,何謂“漁鹽之利”。

    所謂“天下之賦,鹽利居半”。待二縣鹽田建畢,薊國何止富甲天下。

    關鍵是。除去人工,曬鹽幾乎沒有成本。

    上計令陳逸又進言道:問過藪中漁翁,渤海灣日曬充足。滿打滿算,百萬鹽田,年可得鹽一千六百萬石。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