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39 天予吾王(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06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7:47

    時下,凡言兩地間距,乃指“裏程”。並非直線距離。

    諸如史書上雲,西域諸國,距長安幾何,皆是指裏程,絕非直線距離。時下沒有一條路,是筆直的直線。即便後世,亦少有。

    路上還好。畢竟有記裏鼓車,堪稱神奇的機關器。“一裏擊鼓;十裏擊鐲”一路駛來,隻需記下鼓鐲相擊的次數,便可得知二地間的大致裏程。隻需是走同一條道,相差便不會太大。

    然,凡牽扯到跨海航行,二地間的裏程,變會差到離譜。究其原因,便因無法準確計量。

    海上裏程,通常采用“平均法”。一艘海船,從此地行駛到彼地,用時幾日。若可提前得知二地裏程,便可算出海船的日均裏程。如此一來。先知“日程”,再記“航期”,二數相乘,便可算出二地間的海上裏程。

    不用說,此法謬誤極大。

    首先,航線不可固定。茫茫大海,便是同一艘船,前後兩次,亦不可能“行駛在同一航線上”。其次,洋流、風速等,驅動船舶行駛的外因,亦隨時變化。更有甚者,苦無精確導航,繞行遠路,來回折返,時有發生。

    無固定航線,無固定航速,再加人為因素,讓向來嚴謹的史書,對海外諸國的遠近描述,與實際差距極大。

    但,絕不可以偏概全,以點及麵。單從距離之謬誤,便將史料全盤推翻。

    正如時人深信天人感應,將天災視作上天示警。言之鑿鑿,錄入史書。後人看時,當自行區分。

    “建章宮承露盤,高二十丈,大七圍,以銅為之,上有仙人墩承露,和玉屑飲之。”“承露盤大七圍,距長安二百裏即可望見。”

    窮目之所極,又如何能看到二百裏開外。

    然,為何言之鑿鑿?

    首先,距長安二百裏,非直線距離,而是裏程。其次,肉眼所見,亦非承露銅盤,而是日照銅盤,閃閃發光。

    閃光而已。

    為何如此篤定,必是承露盤。因在長安城中,仰麵觀瞻,此盤便已閃閃發光。而一路遠去,不時回望,隻需風和日麗,皆能看到來自長安方向的閃光。

    與燈塔,其實是一個原理。

    還是先前那句話。拜讀先入惜字如金的史料,要能將文字構建成情境,並有豐富的想象力。

    當先理解,再質疑。切勿先質疑,再去曲解。行本末倒置。

    春秋時,有一門太史,三錄“崔杼弑莊公。”

    秦漢史家之言,焉能不信。

    秦漢以後,另當別論。

    隻因舉國皆文人,再無士人。

    少了什麽?

    道義。

    三韓半島。寒風凜冽,滴水成冰。

    遙見薊國明輪艦隊,攜使再來。

    前不過一艘,此卻是一隊。隊尾,還隨行遼東田氏大船,一萬丈。

    先禮而後兵。

    薊王一言九鼎。何曾自食其言。

    42737/484701561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