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87 溫故知新(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490更新時間:2019-06-30 03:08:04

    王甫遂被範滂,大義所動。在場士人,多得解桎梏。永康元年(167年),審判結束,王甫判眾人無罪,範滂等皆被放歸鄉裏。

    若單看此事,王甫其人如何,似另當別論。且後又一力促成夏育等人北伐鮮卑檀石槐。亦是為國謀局。

    然而。竇武謀誅宦官,事泄,王甫與曹節劫持陛下,殺竇武、陳蕃,再與曹節、段熲等人弄權多年。後楊彪、陽球發其奸,下獄,死於杖下,屍被磔。

    王甫其人,生平看似矛盾,善惡難辨。

    實則,趨利避害,人之常情。

    一言蔽之,不牽扯到自身重大利益關切時,王甫其人,還是有可取之處的。

    再看勃海王劉悝。

    延熹八年,劉悝被劾奏意圖謀反,先帝不忍誅殺胞弟,將其貶為廮陶王,隻剩一縣封邑。失去封邑,劉悝追悔莫及,於是暗通中常侍王甫,許諾若助其複國,答謝五千萬錢。

    永康元年,先帝駕崩,遺詔命劉悝複為勃海王。劉悝認為,此乃先帝遺願,非王甫之力,於是拒付五千萬錢。因此被王甫懷恨在心,乃至身死國除。累及宋皇後全家被誅。

    試想,以王甫之老奸巨猾,揣度聖意。“受人之托,終人之事”時,是否也如張讓這般,滴水不漏,無跡可尋。潤物細無聲。

    一對一答間,將事情辦妥。

    再想,勃海王劉悝定會問先帝身邊親隨:王常侍可曾為複國進言?

    親隨皆搖頭:未曾。

    於是,勃海王信以為真。自食其言,害人害己。

    再深想,見範滂大義凜然,置生死於度外。王甫竟將黨人盡數放歸。若無切齒之恨,豈能將勃海王劉悝滿門置於死地。甚是不惜累及宋皇後全家。

    劉備竊以為。勃海複國,王甫出力甚偉。

    勃海王,自尋死路,怨不得旁人。這便是缺少政治智慧。

    薊國六大謀主,凡有一人在勃海王劉悝身側,又豈能令主公身死國滅。

    史家竹書紀事,常用春秋筆法。一人生平,本傳隻有十之二三,需縱觀全史,方能拚湊出十之八九。蛛絲馬跡,皆藏於書中。能否構建,見仁見智。

    為何溫故能知新。

    正因隨見識、閱曆等,個人修養不斷積累,越發能體會出文中未盡之語,言外之意。能更加全麵完整的構建還原“曆史的風貌”。

    或有人說,劉備一路走來,實在太過順利。

    其實不然。各種明槍暗箭,陰謀詭計紛至遝來。劉備不過是見招拆招,未雨綢繆。主臣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對自己的人生,規劃的好。

    別的不提。便說如何不斷消除,陛下心中對薊國日益滋生的疑慮。若得空閑,又有興趣,不妨從頭再看一遍。溫故必能知新。

    尤其是那句“無野心而有所求”。希望諸君能體會。

    生活從來不易。且行且珍惜。

    一言蔽之,且看劉三墩地獄難度下如何無傷通關,解鎖三國完美真·結局。

    洛陽東郭馬市,胡姬酒肆。

    與胡人主事辭行,甯姐姐輕身而出,登車而去。

    遙看帝都晚照,甯姐姐輕抒胸臆:“洛陽,不必再來。”

    42737/480179330

    。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