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32 一脈相承(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232更新時間:2019-06-30 03:08:18

    

    因其西望太行群峰,東臨冀北平原,形如落鳳,得名鳳凰山。傳說,靖王曾臨巔遠眺,見主峰居中,兩峰左右相輔,以為此地風水奇佳,可為墓穴。便命人大興土木,修建陵寢,後安葬於此。鳳凰山遂更名為陵山。

    山上所建宮殿、廟宇,山下所築陵邑,皆毀於兩漢之交,戰火綿延。今已片瓦無存。幸存守陵人,依山而居,遂成村落。稱:北陵山村、南陵山村與守陵村。

    靖王劉勝墓與王妃竇綰墓,均采用以山為陵的營造方式。墓道及墓室鑿山而成,呈弧形。兩墓大同小異。分為:墓道、甬道、南耳室、北耳室、中室和後室,六部分。墓室中,分別建有木結構與石板房。乃是一座功能齊備的地下宮殿。隨葬品,尤其奢侈。後世共出土銅、鐵、金、銀、陶、玉、石、漆木、骨角、玻璃、象牙等類器物一萬多件(10633件),用途囊括烹飪飲食、家居陳設、梳妝盥洗、日用雜器、文具文玩、車馬出行、武器裝備、喪葬用具、生產工具、醫藥用具、計量器具、娛樂、俑人、錢幣等,不一而足。尤以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最為珍貴。

    出土器物不僅數量繁多,且製作精美,銅器鎏金銀、錯金銀、鑲嵌珠寶,玉器雕琢精細,陶器加施彩繪,皆後世罕見。舉世聞名的“金縷玉衣”、“長信宮燈”、“錯金博山爐”、“朱雀銜環杯”、“錯金銀鳥篆文壺”、“鎏金銀蟠龍紋銅壺”、“鎏金銀鑲嵌乳釘紋壺”等,皆出於此墓。

    果然是縱情享樂之主。

    還有兩件“銅祖”,亦稱國寶重器。其中一件“樹丫狀”雙頭銅祖,器型略小(直徑約2.3公分,長約10公分)。另一件常規構造,器型較大(直徑約3.4公分,長達16.5公分)。許是靖王以失蠟法,仿真鑄成。亦說不定。

    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又謂“一脈相承”。

    有後世子孫,薊王劉備,效仿先祖,曾在九泉湯館,暖泉精舍中,與嬌妻美姬亦用“失蠟法”,鑄造人倫重器。

    器型遠超先祖。若後世出土,必令世人瞠目結舌,望而生畏。

    此,都是後話。

    雪後初晴。

    鄭門十賢之一,北平長趙商,陪同薊王劉備,車駕入陵山。

    山村百姓遙見王旗,紛擁到村口迎接。

    今漢與前漢,親疏有別。然守陵人卻世代為中山靖王守陵,足見一斑。

    與今漢王族,先掘地宮,再壘土成丘,廣植林木而成陵園不同。前漢中山靖王陵,乃鑿山而成。之所以存世二千年,未遭盜掘。正因乃是山陵。山石堅固,難以掘洞。

    知陵山之所在。伴駕而來的薊國良匠,這便尋址重修王陵,及陵邑不提。

    待重修祖陵,薊王便會將王陵所在之北平縣,改名“靖陵”。

    鳳凰三山,展翅欲飛。雲霧繚繞,霞光萬道。果是風水寶地。擇吉日,設壇祭拜先祖,行認祖歸宗大禮。

    禮畢,工匠這便破土,圍繞鳳凰山,督造陵邑。

    北平縣城,位於眺山南坡腳下。傳為春秋時,趙簡子所建,以禦燕國,城距陵山,約十五裏。劉備欲將整座鳳凰山,造成陵邑。待城畢,北平城內民眾,將悉數遷入鳳凰山城定居,為先祖守陵。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