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51 天下一國(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172更新時間:2019-10-14 15:29:17

    

    如伊闕都尉,乃是先帝所置八關都尉之一,掌伊闕關守衛及出入。張承自議郎遷此。張承,字公先,河內脩武人。前太尉張延次子,張範之弟,張昭之兄。以方正征,拜議郎,稍遷伊闕都尉。

    領兵入九阪塢軍堡,隨幕府五校同練兵。

    軍司空田豐,引為知己。恰逢用人之際,遂舉大兄張範,三弟張昭,出仕幕府。先前,蕩寇將軍周慎自漢中敗歸,張延坐罪免官。太尉三子,皆有才名。大兄張範,字公儀。時廷尉袁隗,欲以女妻範,範辭不受。性恬靜樂道,忽於榮利,徵命無所就(不重名利,不求高官)。三弟張昭,字公顯,同為議郎。

    右丞賈詡上報薊王,遂拜二人為孟津、(小)平津都尉。兼領二地港津,修築事宜。

    自八關築成,洛陽號“八關都邑”起,上至先帝,下至百姓。皆期望用固若金湯的關津,將洛陽與天下隔離。關內歌舞升平,繁華依舊。關外餓殍遍地,萬民饑流,又有何幹係。

    然卻忘了,若無天下共濟,洛陽早已彈盡糧絕,百官野菜充饑,百姓易子而食。說到底,薊王居功至偉。先前,洛陽子錢家,奉薊王命,貰貸封君列候,亦如此例。封君縣主,得衣食無憂。紛紛遷入函園九阪懸樓棲身。再聞八關交由輔漢大將軍,薊王劉備守備。頓覺安心。

    薊王之所以在八關內外,修造城邑。初衷,隻為安置流民。

    黃巾亂時,司隸及周遭百姓,齊奔洛陽。大將軍何進卻命八關都尉,嚴守關隘,不許入內。於是流民大量聚集,眼看暴亂在即,遂退而求其次,準許流民就地造茅舍遮蔽。黃巾之後,群盜蜂起。便有流民大膽歸鄉,不料田宅早被豪強圈占。遠親四鄰,皆裹挾入豪強塢堡,淪為農奴佃戶。苦不堪言。加之,先前各地清廉父母官,皆被歸為“關東罪官”而發配大震關。乃至貪官汙吏與豪強大姓,沆瀣一氣,狼狽成奸。求天天不應,告地地不靈。甚至返鄉百姓,自身難保,被舉家掠入塢堡。

    於是又星夜逃回。尤其河南、河內、河東、弘農等郡,豪強大姓,魚肉百姓。唯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因京兆尹劉陶主政,築潼關固守。亂世之中,民生向好,吏治清明。

    司隸之地,與洛陽權貴,沾親帶故,千絲萬縷。正因如此,土地兼並,尤其慘烈。

    茅屋草棚,非長久之計。既然有家不能回。薊王索性就地築城,供其安居。先前大將軍之所以不築,歸根結底,心無百姓是其一,別無餘財乃其二,更無能力為其三。換作薊王,萬事俱備。

    孟津、小平津,督造港城。函穀、伊闕、廣成、大穀、轘轅、旋門,督造關邑。除去築路圩田,效仿大震關城,便利絲路,亦是興盛之道。

    洛陽八關在握,內有函園客堡,絲路商人,遂將都護府城它乾、西都長安、東都洛陽、南都宛城、北都臨鄉,連成貿易網絡。過洛陽後,北上、南下,或順下四瀆,舟行江表,乃至海外。再加塞外商道、蜀身毒道、倭島商道……薊王已打通華夏全部商貿脈絡。絲路沿線所串聯起的:港津,關隘、城池,通邑大都,皆是“文明的節點”。源源不斷,將漢家文明,輸往四裔,乃至八荒。

    熙熙攘攘,利來利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