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99 失之交臂(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5220更新時間:2020-04-16 01:14:28

    

    太後所言極是。”何苗答曰。

    “人前稱‘夫人’。”何後又叮囑道:“太後二字不宜再用。”

    “喏。”何苗心領神會。

    入魯陽縣境,路上略有車馬。問過方知,自大水退後,多有豪強大姓雇傭兵馬,收複祖宅塢堡。轉運積財、佃戶,複墾荒田。

    雖說故土難離。然一場大水,十室九空。魯陽百姓早隨船奔赴薊國。定居安北、遼海二郡。戶戶分得美田一頃,良宅一棟。牛馬機關器,不一而足。不待南陽水退,百姓已安居薊國。無人願輾轉歸鄉。

    究其原因,南陽帝鄉,土地兼並。升鬥小民,多為佃戶。家園盡毀,別無餘財。且宗親鄰裏,皆同奔薊國。薊國即家國,他鄉亦故鄉矣。

    一言蔽之。趨利避害,人之常情。

    薊國美田良宅,之於黎庶,大利難舍。然之於豪強大姓,不過蠅頭小利。如何能比南陽,綿延塢堡,壟斷江山。

    更加盜賊猖獗,祖墳不保。豪強大姓,紛紛質押傳家寶,招募傭兵南下。路上車馬,多來自魯陽大姓。

    南陽一地,吏治全無。洛陽獻帝,有心無力。淮南新帝,自顧不暇。

    豪強大姓,修葺塢堡,相互呼應,共禦盜賊。

    車至魯陽城下。

    何後掀簾窺視。隻見城門洞開,吊橋盡毀。垣牆多處坍塌,護城河早被淤塞。雖無礙通行,亦無險可守。

    門前有三兩老卒,聊勝於無。

    車駕入城時,何後命趙忠好言想問。

    聞京師口音,老卒不敢怠慢,這便如實作答。

    原來。大水來時,魯陽百姓,皆奔魯山避水。待薊國萬舟齊發,轉運百姓。有耄耋老者,故土難離,不願埋骨他鄉。待水退下山,照看城池至今。

    又聞一行人欲往宛城。

    老卒連連擺手:此去宛城,必經博望。博望城今為賊寇所占,掘地刨墳,越貨殺人。南陽豪強,多結隊而行。輕車簡從,自尋死路也。

    趙忠窗下稟報。

    何後言道:“賊酋何所出?”

    趙忠答曰:“老卒言,乃黃巾餘孽。有賊酋二人。一人姓周名倉。一人姓裴名繼。二人本為黃巾別帥,僥幸逃命,嘯聚山林。不願隨汝南、潁川黃巾,屯田招安。立寨伏牛山中。躲過南陽大水。收攏流寇,已有數千之眾。周倉據博望,裴繼守方城(繒關)。”

    博望扼“方城夏路”,乃南下宛城之咽喉。

    “夏路”又名“夏道”。意指“諸夏”進入南襄盆地之路。謂“諸夏”者,乃指先秦時,源出周王室之同姓諸侯國。由“夏路”進入江漢流域的周王室姬姓諸侯,史稱“漢陽諸姬”。

    《史記·越王句踐世家》,齊使者說越王曰:楚“夏路以左,不足以備秦”。《索隱》引雲:“楚適諸夏,路出方城,人向北行,以西為左,故雲夏路以左。”

    與今漢以西為右不同。先秦以西為左。

    《漢書·地理誌》:“(葉縣)有長城,號曰方城。”先秦時,楚國在其北界,沿伏牛山東北麓築長城。方城,扼楚長城隘口。乃潁川、汝南入南陽之必經之路。

    換言之,周倉、裴繼二人,據關守備,自立門戶。不與豫州黃巾餘眾往來。南陽屬荊州。如此看來,荊州黃巾與豫州黃巾,必有間隙。乃至老死不相往來。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