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71 獨步天下(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286更新時間:2020-09-05 17:58:55

    江東已失飛雲。陶謙求取巨艦,合肥侯如何能敵。長江水路若失,江東豐腴之地,皆暴露在外。再加內有山越為禍。內憂外患,亡國在即。

    不得已,陶謙唯有退而求其次。命麋竺訂購二十艘機關鬥艦,總價六億錢。

    因曹孟德掘環渠攻壽春。天下皆知薊式機關之威。薊式木蘭民船,尚可仿製。然薊國白波軍艦,卻仿製不易。十三州,紛紛向薊國訂購鬥艦。單此一項,薊國年入百億。

    天下財富,匯聚北國。薊鈔自大河上下,漸流通於大江南北。一統大漢幣製,指日可待。

    五銖之銅,源源不斷,販運薊國。被大利匠人城,回爐重鑄成四出五銖。多作為儲備貨幣,不再參與流通。薊國十年鑄幣。究竟鑄角錢幾何,無從估計。然薊人再無缺銅之困,薊商得解銅重之苦。鑄錢幾何,已無關輕重。

    布鈔、器鈔、畜鈔、鹽鈔、穀鈔、樓鈔、通鈔、寶鈔。八寶券鈔大行天下。正因薊國千裏稻田,年年大熟。民以食為天。三餐不可無鹽。環渤海,百五十座鹽府牢城,安置鹽戶三百萬口。再並遼東灣,鹽府治下可破二百城,鹽戶可達四百萬。

    穀、鹽、布、鐵、畜。乃時下五大宗商品。

    今季,薊國稻收長粒香穀,八億石。鹽府曬大夏玉砂鹽,三億石。作價:四千八百億鈔。

    餘下諸多名產,並機關重器皆不算。

    糧、鹽,皆為“快速消費品”。自產出到被消費,流通此數較低。四海船商自薊國販購,轉售市中大糧商,大糧商分銷中小糧商,肆中販賣。不過數次轉手。以平均流通五次計。薊王可廣發九百六十億鈔(可簡單理解為:濟總量/貨幣流通頻次)。依據每年糧、鹽增產,並舊幣回收耗損等,人為因素。薊王可酌情增發。

    之所以將薊鈔,分為,布鈔、器鈔、畜鈔、鹽鈔、穀鈔、樓鈔、通鈔、寶鈔。其目的,便為準確衡量,貨幣規模。

    此還需計算,對外貿易。如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大量流入。

    故,經上計署曆經二十餘年,不斷計算修正。薊鈔保有量,當在千億規模。

    話說,“自孝武元狩五年三官初鑄五銖錢,至平帝元始中(計119年),成錢二百八十億萬(280億枚)餘雲”。據此推算。兩漢官鑄五銖,當不下五百億枚。若再算郡國五銖,及私鑄錢等諸多劣幣,或有千億規模。

    單從貨幣總量而言,薊鈔已取代兩漢五銖。

    待市麵上,再無兩漢五銖流通。

    薊鈔,足可稱“放之四海而皆準”。那時,挾薊鈔之威,足以號令天下。

    刀兵相向前,先來一場貨幣戰爭。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人心思亂,軍心不穩。如何還能捉刀,為群雄賣命。

    薊王,王道治國。一縷後世殘魂,赤條而來,足以。百般裹挾猶不足,還需係統又何必。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