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71 聞達諸侯(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208更新時間:2020-12-21 18:06:45

    東三郡“縱橫千裏、山林四塞”。境內枝津故瀆,水路輻輳。對外群山環抱,地勢險惡。故水運通達。強宗驍帥,大姓盤踞。史侯行羈縻懷柔之策。徵辟宗帥子弟,或出為郡縣長吏,或入朝為官。大肆籠絡,收買人心。三郡甘為其所用,郡中豪強,勒令部眾編戶出山,充填人口。得民數十萬眾。

    效仿薊王兼容並蓄,和合向化。比起薊王不假外物。二十年如一日,積威至此。史侯假五鬥米教,收攏信徒,布道信眾。以宗教信仰,彌合種群對立。快速積勢。

    果然,亂世無庸主。史侯勵精圖治,漢中巴蜀,數年大治。除益州牧劉焉,嚴守關津,不放五鬥米徒入川。漢中諸郡,皆為五鬥米,布道之地。終歸,有利有弊。

    亦如江東,大興浮屠祠。假佛之力,教化蠻夷。短期而言,利大於弊。長遠來看,於國無益。

    終歸性命攸關。即便明知飲鴆解渴,亦需解燃眉之急。先“苟全性命於亂世”,再“求聞達於諸侯”。叔侄三人,皆如是所想,亦如是所為。

    襄陽坐擁漢水之便。舟船出關津,溯水而上。可直達漢中。如前所言,漢水一水多名。流經沔縣稱沔水,東流至漢中始稱漢水,襄陽以下別名襄水。古時還名,滄浪水。

    今漢元初二年(115年),武都太守虞詡,曾辟西漢水航道。從而舟楫稱便。漢中糧穀可經水路直達武都,“歲省萬計”。自隴右歸治輔漢大幕府。薊王又親臨下辨除石。疏通上下遊水路。武都與漢中,往來緊密。隴右並薊國名產,無需經關東,可直入巴蜀。漢中深得其利。

    自史侯入主漢中,又廣募能工巧匠,積薪燒石,橫索碎礁。疏通東漢水航道。“不半載而石泐(裂)江開,舟行無滯”,連通襄水,直入長江。

    漢中上下通達,因為大興。

    先前。漢中如何,多是經往來船商,道聽途。今舟行漢水,親眼所見。蒯良不禁慨歎。下三分,於國於民,利弊幾何?

    史侯入主,與民休息。又假五鬥米,盡收人心。更加益州府之國,又兼蜀身毒道之便。假以時日,未嚐不可逐鹿下。

    南鄭,漢水港津。分上津、下津諸港。以應東、西漢水航道。

    此次出使,蒯良乃假扮豪商前來,故不為人所知。如蔡氏、蒯氏等荊州豪族,皆有商隊通行四海。往來漢中,亦是家常便飯。舟行漢水,沿途關津水軍,早已熟絡。亦無人見疑。

    船入泊位。命人投帖書佐彭羕,引別駕張鬆,客舍相見。聞乃荊州長史蒯良親臨,二人方知事大。

    彭羕,字永年,益州廣漢人,張鬆,字子喬,蜀郡成都人。

    二人皆有實才。尤其彭羕,才具秀拔,然為人孤傲,常為群僚所詬。至今仍居少吏,不為劉焉所用。張鬆“為人短,放蕩不治節操,然識達精果,有才幹”,自負懷才不遇,常竊歎息。

    二人一高一矮,一陋一醜。皆不為劉焉所喜。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