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51 一時之傑(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480更新時間:2021-01-31 17:41:40

    禦史中丞荀彧,持芴進言道:“先前,洛陽兵災,二宮大火。傳國玉璽,失於暴亂。後被孫破虜,複取於井。襄陽之戰,為袁紹所得,獻合肥侯。至此後,傳國玉璽,便不知所向。”

    荀彧言下之意。稍後袁術過江,以傳國玉璽為質,與陳王寵暗結盟約,趁機竊據淮南。皆是捕風捉影,未有真憑實據。

    董侯輕輕頷首:“傳國玉璽,為朕叔父所竊。”

    “正是。”荀彧持芴而跽。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先前,陳王寵數次遣使,勸進薊王。薊王傳檄天下,以正視聽。此事,人盡皆知。‘枳句來巢;空穴來風’。臣竊以為,若無傳國玉璽,陳王寵何以行此大逆不道,不臣之事。”

    “老臣附議。”曹太保領黨羽,壯大聲勢。

    “臣等附議。”

    董侯縱年少。亦知傳國玉璽之重要。且陳王寵素有大誌。多年前,又曾與國相,共祭天神。宮中舊聞,桓帝彌留之際,遺詔兄終弟及。傳位勃海王劉悝。並命陳王寵輔政。然此詔尚不及發出,便被大將軍竇武撕毀。桓帝梓宮尚在前殿,竇太後殺便殺田聖滅口。

    正因如此,陳王寵,素為先帝所忌。為求自保,於是與淮泗諸王,暗結盟約。不惜養妖賊自重。將心比心。陳王寵早知靈帝,來路不正。故行撥亂反正,才有勸進薊王之舉。

    換言之,若追本溯源。自靈帝始,便非大漢正統。更何況叔侄三人。

    於是乎,勸進薊王,水到渠成。然,薊王不欲。普天之下,漢室宗親,還有何人可繼任大統?

    必是“天命所歸”。得傳國玉璽之陳王寵,無疑。

    少年天子,忽有感而發:“勃海王,尚有遺孤乎?”

    太保曹嵩,慷慨發聲:“自勃海王(劉)悝以降。妃妾十一人,子女七十人,伎女二十四人,皆死獄中。傅、相以下,以輔導王不忠,悉伏誅。”

    少年天子,一聲暗歎:“朕,已盡知。”

    百官無不屏氣。前朝舊事,宮闈禁忌。豈是我等可參與其中。

    少頃。董侯振作精神:“陳王寵,私藏傳國玉璽之事,又當如何?”

    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殿中群臣,兩黨棋峙。領會上命,揣摩聖意。豈有泛泛之輩。天子口出“私藏傳國玉璽”之句,已坐實陳王寵之罪。

    故後半句“又當如何”?

    天子乃是問罪也。

    殿中曹黨,無不士氣大振。

    太保司直程昱,持芴跽奏:“稟陛下,可詔命陳王寵,速將傳國玉璽,完璧歸甄。如若不從,傳檄討回。”

    謂先禮後兵。少年天子,輕輕頷首。又含笑發問:“太師,以為如何?”

    “老臣無異議。”王允肅容奏對。

    聞此言。殿中王黨,悉數噤聲。不再據理力爭。

    王太師乃純臣。少年天子心中慨歎,而麵色不變:“善。”

    “陛下明見。”二黨齊聲。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