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62 應對章法(1/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500更新時間:2021-02-07 03:45:51

    初聞此毒計。張邈一時驚疑不定:“公台此計,實過於…凶惡。”

    “事已至此,不得不為。”陳宮言道:“今你我客居孤城,仰人鼻息。稍有不慎,身死族滅。若不速據徐州。小沛四戰之地,如何能當曹孟德十萬大軍。”

    “陶使君素有清名。無端用計,非(大)丈夫所為。”張邈畢竟八廚中人。

    深知張邈為人,陳宮這便勸道:“老賊,先行不義。我等豈能,坐而待死乎!”

    急切間,張邈忽靈光一現:“魯相言,王太師自有應對之法。何不緩行,且觀後效。”

    所謂“事急從權變”。言下之意。陳宮無端用計,奪人基業,非大丈夫所為。且看甄都二黨之爭,勝負如何,再做計較。

    “‘聖人者,應時權變,見形施宜’。豈能‘人為刀俎,我為魚肉’。”陳宮知苦勸無用,不由慨歎。

    張邈相視無言。終歸,心存孔孟,雖死不悔。

    斥其腐儒,亦言過其實。

    謂“道不同,不相為謀”。又說“話不投機半句多”。陳宮,謀主也。張邈,名士也。見仁見智,亦是人之常情。二人隻需求同存異,相輔相成。呂布自當,受益無窮。

    平心而論。陶恭祖三讓徐州,板上釘釘,無有意外。不過早晚而已。陳宮料定,王太師敗局已定。曹孟德必席卷關東。然魯相宋奇卻言,王太師自有章法。斷不會輕易投子認負。不取陳宮毒計,張邈唯信之。

    且張邈竊以為。小沛城高牆厚,糧草足食一年半載。三軍用命,固守此城。斷不至速敗。陶恭祖,時日無多。但凡一命嗚呼,三讓禮成。徐州唾手可得。何必暗施毒計,惹天怒人怨,為世人唾棄。

    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便是此理。

    陳國驚變,如投石入水。攪動關東,一潭死水。

    毋論作壁上觀,強裝鎮定,亦或是謀定而後動。各方勢力,皆拭目以待。且看甄都上公之爭,孰勝孰負。再做計較不遲。

    自薊王萬裏遣使,上表求立豐州。天下皆知,薊王班師在即。曹氏父子,為求速戰速決。必求雷厲風行。呈堂證供,源源不斷,六百裏發往甄都。沿途交接,皆出曹氏一黨。絕不假手於人。三司會審,更有荀彧坐鎮。

    淮泗諸國,苟且之事。樁樁件件,條陳在冊,隻等定罪量刑,公之於眾。

    此案,茲事體大。尤其諸侯謀反,乃漢室大忌。自前漢七國之亂,宗法越發森嚴。唯恐“宗王代漢”,一語成讖。叔侄三人,心照不宣。畢竟,“兄弟雖有小忿,不廢懿親”。更何況,“兄弟鬩於牆,外禦其侮”。

    董侯雖年少,遠未元服親政。然自幼耳濡目染,一日數問。足見心中關切。

    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言下之意,已成定局之事,不必再說;已近完結之事,不必匡正;過去之事,不必追究。

    然,唯謀逆重罪,不可不深究。

    比起王黨,同仇敵愾,上下一心。曹黨徒眾,三六九等,參差不齊。必有見利忘義,唯利是圖之輩。稍加籠絡,便將三司會審詳情,和盤托出。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