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1.17 庶眾之議(2/2)

作者:熏香如風字數:4420更新時間:2021-05-05 17:53:27

    高粱水,自戾陵堰枝分。南北高梁二水,三分薊王離宮:北枝,自寧台下穿過。南枝,自南北二宮間穿過。數年來,薊國分戶,多置於大通郡。如此,城中亦是高樓林立,鱗次櫛比。車水馬龍,摩肩接踵。高粱水乃漯水枝津。於二水合流處,新築戾陵堰,另鑿車箱渠。遂成三水交匯。

    大通守顧雍,於梁山水岸,立戾陵港。假萬裏黃金水道,船運便利。

    薊國號九河之地。先前正有九水。今“九”已化實為虛,言指多水。

    國中,易水、泒水、巨馬水、滹沱水、漯水、沽水、鮑丘水、濡水、渝水、大遼水,枝津故瀆,縱橫溝渠。先有,千裏薊國渠,連通西境諸水。又得環渤海,連通東境諸水。得都船、都水二署,多年疏通。薊國五百城港,皆有港津串聯。上計署統計,總航道,長達萬裏。白波大舡,通行無阻。

    便是三足金烏,凡國中大城,皆可通行。

    正因水網密集,千裏稻作。水旱之災,絕跡北國。豐水則蓄,寡水則引。便是百年一遇,還有大河可輸水。後世將水稻田,化為最大規模人工濕地。可謂實至名歸。

    唯恐北天竺諸王,心生冷落。故薊王泛舟薊北。車駕入宮,與諸王歡飲。

    須知,北天竺,國大都城,周回雖少則二十裏,多過四十裏。然卻是貴種共居。諸王宮,橫豎亦不過,一衢之地。如薊北離宮,足有足有二十一衢。以『一殿一衢』計,王宮諸殿,足可安置二十一王。

    須知。後世玄奘《大唐西域記》所錄,包括西域、天竺等地,計百三十八國。即便悉數遷入漢土,洛陽周遭離宮,亦綽綽有餘。洛陽不濟,還有長安、薊北,乃至南陽等地。足可安置。

    光明殿內,觥籌交錯,酣暢淋漓。

    諸王,樂不思歸,熏熏然,與之同醉。

    距嫡長子及冠,近乎十載之期。先於諸王棲身,亦聚人氣。終歸用進廢退。

    中書令荀采,守備王都,不可輕離。薊王身側,多是瑞麟博士,中書仆射蔡琰伴駕。悉知,薊宮儀。諸國主,正襟危坐,目不斜視。豈敢再行,孟浪之舉。

    耳濡目染,開明國風。尤其薊人風華匯聚。直令諸王,沉湎其中,神心具醉。漢家文明,無可爭議,宇內第一。

    大秦婆羅門王,乘興求問,家門子弟,可入太學否?

    薊王笑答,王學亦可。

    諸王大喜。不出數代,我等化外番王,當與薊王無異。

    人皆向好,民皆向善。古往今來,無有例外。時下,皆以薊人為榮。今日薊人,便是來日漢人。此,早有定論。

    窺薊王談笑風生於側席。中書仆射蔡琰,眸生異彩。

    忽憶先前,求問前中書令趙娥,聞王太師有意割平郭縣,以連薊國東境。為何被王上婉拒?

    趙娥不答反笑,昭姬豈不聞,樓桑五闕?

    蔡琰遂醒悟。

    “黃金無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備,妾願老君家。”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