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關於文化人與罵人(2/2)

作者:趙青杉字數:8444更新時間:2019-01-27 06:04:49

    在到現在的文人撕逼,也絕大多數是長篇大論,比如龍應台寫過一篇《啊!上海男人》,因為文中對上海男人多有調侃,當時在《文匯報》上刊出之後引起了巨大的反響,無數上海文人寫信打電話去報社撕逼。

    後麵龍應台又故技重施寫了篇《還好我不是新加坡人》,又引發了一場巨大的爭論。

    所以文人對於撕逼這種事情往往不像大家想象的那麽清高,他們——其實是很熱衷於撕逼的。

    這種風氣從魏晉就開始了,當時清談盛行,特別是統治階級和有文化的人,更視之為高雅之事,風流之舉。他們在一起討論爭辯,各抒歧異,擺觀點,援理據,以駁倒他人為能事。由於上流社會的普遍參與,“清談”成為時尚。

    其實也就是因為當時沒有報紙、沒有電視、沒有網絡,大家聚在一起撕逼而已。

    網絡興起之後,文人撕逼之風更勝,舉幾個比較有名的,方舟子和韓寒,方舟子和羅永浩,方舟子和李承鵬。

    另外一個不太著名的,郭德綱和他的徒弟曹雲金。

    相聲大師郭德綱,絕對是撕逼界的一把隱藏級BSS,尤其那一句:“涯猶在,不訴薄涼”,秒了現在一些文化人幾條街,而擺事實,講證據的曹雲金實在道行差的太遠了。

    另外大家還可以去看看郭德綱是怎麽罵宋祖德,怎麽罵周立波的。

    ————————————————

    了這麽多隻是想表示,文化人罵人、吵架、撕逼都是長篇大論,基本不存在什麽幾句話四兩撥千斤,四兩撥千斤的,那就叫點評,意思就是你還不夠資格和我吵,我懶得理你。

    但這隻是文人和文人吵架的範疇,實際上文化人在現實生活中吵架十分吃虧。

    一來,對方不見得要和你講道理,一句N,就可以以不變應萬變。

    二來,文化人大多數都不擅長打架,一拳頭,比一千句大道理還管用。

    三來,在與陌生人的吵架實戰中,短句子比長句子更有用,倫理梗比講道理更傷人

    因此在現實生活中,有文化的人在吵架這個領域都是弱勢群體,大多數被道德束縛住的文化人,不明白髒話這種東西誕生出來就是為了傷害對方的,在吵架的過程中,詞匯怎麽凶殘怎麽來才是真理。

    比如艸的你(親屬)螺旋爆炸什麽的當然前提是要在打的過對方的情況下。

    ——————————————————

    回歸本書,這一段情節並不是為成默裝B服務的,如果真是為了裝B,就會提前鋪墊,朱老師這個人如何如何可惡,如何如何壞,讓讀者大人們產生憎惡,但實際上朱老師就是現實生活中很可能會有的一個普通人,不上壞,也不上好。

    這一段的重點在於,成默為什麽突然會跳起來那麽一大段話。

    因為朱老師了句:“有娘生,沒爹教。”實際上這一句在罵人的詞裏並不算髒的,但卻恰好戳中了成默的軟肋,雖然成默同學看的開,想的通,但他其實還是十分介意的,因此他的冷靜,不過是種表麵現象,口不擇言的這麽多,隻是因為他在乎這件事情而已。

    ——————————————————

    最後,關於吵架這件事還有很多可以寫,但不耽誤碼字的時間,我碼字去了。

    求推薦票和月票,訂閱這種事情,我已經不強求了,賣慘博同情沒多大意義,提高文章質量才是硬道理。

    以上。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