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77章:麵條的曆史(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208更新時間:2019-06-30 16:29:45

    就拿牛肉麵舉例,作為一道麵食,主要原料的麥自從公元前一千多年的商朝中期從西亞經中亞傳入中原之後,作為麵條前身的湯餅就出現了。

    最初的湯餅製作簡易,用水混合研磨過的麥粉和成麵團,然後將麵團擀成一張薄薄的大麵餅,最後將麵餅疊起來切成條狀,就是最初的麵條了。

    隻不過這種麵條的最初形態和現代的麵條還有所不同,更類似於一種帶有地方特色的寬麵皮。

    麥真正普及,成為中國北方人民的主食來源,那要到一千年後的東漢了,麥的種植和育種到了這個時代才逐漸把畝產量提高到超過了當時北方旱稻的產量,逐漸取代了旱稻和產量更的粟,成為北方最普遍種植的作物。

    食物的進化,並不是單獨進行的,不同的食物之間,也又相互的作用。

    由於當時還沒有壓榨等提煉植物油的方式,加上動物油的匱乏,即便從東漢年間開始,當時被叫做“湯餅”的麵條已經是非常尋常的食物,但是直到北宋植物油進入大眾生活以前,湯餅都是清湯寡水,沒有多少味道的。

    有記載的中國人開始使用鹵或者醬加入到湯餅中調味,始於南北朝時期。換句話,後世最普遍的醬油香油拌麵條這種最簡單的食物,三國時期三位大佬曹操劉備孫權,是都吃不到的。

    不過曾經出現過一種很貼近後世豆漿麵的食物,已經算是中國人食用麵條的經典搭配了。

    唐朝時國力強盛,不過也僅限於外交方麵。糧食是永遠不夠吃的,所以飲食的發展在這個時期基本處於半停滯的狀態。

    一個數據就很明問題,唐朝的戶數是北宋的三分之一,糧食產量卻不到宋朝的十分之一,北宋這樣的糧食生產規模都沒讓所有老百姓吃飽飯,更何況當時三個人分一個人的口糧了。

    唐史中吹噓的軍事強盛,得看你用什麽眼光去看待,殺敵八十自損一百,讓數百萬的人民去白白犧牲生命換來的所謂名義上的軍事強大,不知道有什麽好驕傲的。

    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影視劇裏吹牛逼,事實擺在那裏,當時的當權者竟然還能自吹千古一帝,不知道這位皇帝的心得有多大。

    奇怪的是到了五代這樣的亂世,食物的發展又開始步入了快車道,用一種簡單的思維去考慮,可能真驗證了“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道理。

    類似於軍閥割據的五代十國,每個自稱皇帝的人其實心裏都不安穩,想盡了辦法來籠絡手下的百姓。

    混亂的時代裏,糧食比金錢顯得更有吸引力,所以讓食物變的更美味,成了所有統治者們的共識。

    當然,這隻是一種猜想,或者,這一特殊的時期搞出那麽多食物的新花樣來,隻不過是那些統治者們貪圖享樂的產物而已。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