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378章:麵條的曆史(下)(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228更新時間:2019-06-30 16:29:46

    可隨園牛肉麵的出現,雖然沒有跳出湯餅的主要特性,但是從食物發展進化的角度看,牛肉麵無論從製作還是味道上,比起以往的湯餅來,這種進步是跨越性的。

    之前的湯餅都是切麵皮得到的,雖然刀切的製作方法也能把湯餅製作的有款有細,有長有短,可是誰也沒有想過把麵用抻拉的方式同樣可以做出類似的效果,甚至在口感上,因為這種特殊的製作方式讓麵條有了更強的韌性。

    自古以來,中國人吃麵條就講究麵條要又長又瘦,取諧音“長壽”之意,而拉麵正是暗暗附和了古人的這種有點迷信又賦予了食物表達美好祝願的心理。

    一個優秀的拉麵師傅,一碗拉麵拉出來,能夠通過自己高超的手法,讓整個碗裏隻有一根又長又瘦的麵條。

    這種到清朝中後期才漸漸出現的拉麵技法,由楊懷仁提前七八百年帶到了北宋,不由得隨園牛肉麵不火了。

    做麵條的業內人士裏有句俗話,一碗麵好不好,關鍵在那一勺湯。隨園牛肉麵的湯汁,才是它美味的關鍵所在。

    複雜的熬製過程,繁多的配料配比,這些讓一碗拉麵美味的秘方,直到二十世紀初才逐漸被人們調配出來。

    當北宋原先最美味的湯餅鋪子剛剛開始在麵湯中加入鹵子和醬湯的時候,隨園牛肉麵的湯汁已經用複合式的香料熬製了,這其中的差距自然是不言而喻的。

    另一方麵,隨園牛肉麵一開始的市場定位,無形之中也壓過了其他湯餅等同類產品一頭。

    牛肉麵風靡之前,高檔的湯餅有羊肉搭配,中檔的有豬肉搭配,低檔的連肉都沒有,因為湯餅這種食物的大眾特性和北宋時期牛肉的高昂價格影響之下,誰也沒想過用牛肉來搭配普通的一碗麵條。

    隨園牛肉麵剛出現的時候,也有很多同行和競爭對手不看好牛肉麵的前景,五十文一碗的價格,基本是底層百姓兩的收入了,他們吃不起,而收入高的群體在他們眼裏不屑於用一碗麵條來做正餐。

    如果換另外一種食物,這種想法確實也是有道理的,可對於牛肉麵來,正是楊懷仁最初給它的這種高端產品的市場定位,讓人們對高價的一碗麵條產生了好奇心和新鮮感。

    一種新產品也好,一種新食物也好,如果要它出名,先進的營銷方式自然會起到一個打響第一炮的效果,但是要讓它持續的火起來,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關鍵還是它們自身的品質,要經得起時間的檢驗。

    原本隨園的地理位置,對於從事飲食業來,算不得什麽好地方,比起內城的汴水大街和東西兩市,人流量都是明顯不足的。

    可牛肉麵的火爆,又一次印證了“酒香不怕巷子深”的真理。隨園南臨大宋兩座最高學府太學和國子監,北鄰外城著名的風月之地,成了牛肉麵快速火爆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助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