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36章:漢中四絕(上)(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616更新時間:2019-06-30 16:32:12

    大隊從新向南出發,走佛坪道穿越秦嶺,走了整整兩,才來到一個盆地。

    漢中平原叫了上千年,實際上從地理學上的劃分來講,漢中更應該叫做盆地。

    秦嶺淮河一線作為中國南北方的分界線,如果單純從地理課本上學到這些,還不能體會到用秦嶺來分隔南北方的原因。

    楊懷仁親自穿過了秦嶺,才有了感官上更直接的體會。山北已經是初冬,而到了山南,卻又是一副秋高氣爽的景象。

    誇張的,連空氣呼吸起來都能感受到山北山南的迥異,山北的冷風幹燥得似乎要割破了人的喉嚨,山南則漸漸濕潤了起來,風雖然也涼了,卻沒有那麽凜冽。

    而人們的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也因為氣候的不同而不斷的變化著。

    既然來到了漢中,不得不提一下漢中的四大吃,也被當地人叫做漢中四絕,分別是南鄭的熱麵皮、寧強的漿水麵、略陽的菜豆腐和留壩的片皮子。

    麵皮這個名字,也許出來大家不太熟悉,如果換一種外地人的叫法“漢中涼皮”,也許大家就覺得如雷貫耳了。

    後世任哪一個地方,都有滿街擺攤的漢中涼皮攤子,也許隻不過是一個三輪車,一張矮腳的四方桌,可人們看到這樣食物,總忍不住停下腳步,花上幾塊錢品嚐一碗。

    外地人也許因為在炎熱的夏季才時常去買來一碗涼皮,把它當做了一種爽口的在暑熱裏渡暑的吃來食用,也會自然而然的把涼皮誤會成一種解暑的食品。

    實際上漢中當地人更喜歡熱著食用它,也更喜歡叫它麵皮。因為最初的麵皮,要向前追溯到秦朝,也的的確確是用麵來做的。

    隨著曆史的推移,才開始被當地的淳樸百姓們不斷的創新,或直接改用了米粉作為製作的主要原料,或者用麵粉和米粉混的的方式,用不同的配方製作出具有個人特色,口感又不同的麵皮。

    涼著吃確實有解暑開胃的作用,不過趁熱吃,才是當地人最喜歡的,也是最道地的吃法。

    剛出鍋的麵皮,從熱氣騰騰的蒸籠裏揭下來,甩在案板上卷成長卷兒,幾下快刀下去,便切出了一碗熱麵皮。

    加入鹽巴、米醋、醬油、特別調製的胡椒粉和薑汁蒜汁,最後淋上辣椒製作的紅油,就是一道最樸實卻最誘人的美味。

    當然,當時的麵皮製作技藝還沒有後世那麽精湛,調味料也沒有那麽豐富多樣,特別是辣椒製作的紅油,也隻有楊懷仁才有,即便在東京城裏,也是剛剛時興起來,高昂的價格也並不是一個市井裏尋常的麵皮攤子能用的起的。

    不過帶著古色古味的熱麵皮,還是讓楊懷仁品嚐到了那種漢中人在食物的創新裏的智慧。

    當然,加入了辣椒紅油的熱麵皮,那種最激烈的味道融合進燙嘴的麵皮當中,才是最終成型的美味。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