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786章:一方水土(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556更新時間:2019-06-30 16:32:31

    錦江菜不像官府菜係的那般大氣,也不似江南菜的那般精致,而是另一種獨有的細膩。

    最出名的要屬白果燉雞和粉蒸肉了,白果燉雞還被稱為青城四絕之一,相傳是青城派師洞的大德道尊所創。

    有毒的銀杏果,吃多了便會引起不適,但少量的使用,和白條雞一起燉製,變成了一道滋補佳品。

    最純正的白果燉雞幾乎不需要其他的材料,隻需要少許的鹽、薑末和胡椒調味,白果和雞肉兩種看似不想幹的味道便完美的融合在了一起。

    關鍵的一點是燉雞必須用砂鍋,甚至處理材料的過程也見不到任何金屬的刀具或者廚具,竹刀和砂鍋的運用,讓這道菜的成品完全沒有刀釜的戾氣。

    也正是因為這樣,雞肉吃起來似乎更加鮮香細嫩,白果也變得軟糯回甜,沒有油膩和苦澀之感,這便成了兩種不同食材巧妙又合理搭配的經典之作。

    粉蒸肉便是來源於民間的另一道能代表成都的完全沒有辣味的名菜了,當然,後世的粉蒸肉,也是放辣椒的。

    大酒樓裏調味料相對豐富,而粉蒸肉最初作為一道川地百姓過年才能吃上的一道家常菜式,是沒有那麽多名貴的調味料的。

    不論大江南北,過年吃肉,似乎也是一種已經被我們遺忘了的傳統習俗,在物質匱乏,特別是肉類稀缺的年代,過年能吃上一碗粉蒸肉,那可是不論孩子還是大人都期盼的事情。

    一個莊子裏殺豬,家家戶戶都會分到一塊,那時候瘦肉是不受歡迎的,肥膩的帶皮豬腩肉,才是大家爭搶的對象,也隻有對村裏的豐收貢獻最大的人,才有資格優先挑選帶皮的豬腩肉。

    豬肉拿回家裏,也不是立即就舍得吃的,掛在房梁上先看幾,等家裏大人孩子口水被饞得快要流盡了的時候,大年三十也就到了。

    這時家裏的主婦們才會把豬肉從房梁上取下來,分成塊,用新收的稻米糠粉末反複的塗抹,便洗淨了豬肉放久了那種微微的臭味。

    然後便是用新鮮的稻米研磨而成的米粉再一次塗抹了,少許鹽是必須的,家裏的調料肯定是不全的,不過主婦們有各種各樣的辦法,從身邊尋找現成的可以給這道菜增加味道的調味品。

    有時候是家裏院裏種的丁香,有時候是後山裏野生的果幹,甚至就是幾片叫不上名字來,卻有著迷人味道的草葉,一通揉碎了去醃製了豬肉。

    最後蒸出來,便是一道具有自家特色的粉蒸肉了,也許現在想來這樣的做法有點怪,味道也不見得是人人都能接受的,但在那些貧苦的大眾心裏,這就是一年裏最期待,也最值得記憶的家的味道。

    反而吃過了這樣的粉蒸肉,再去嚐試大酒樓裏用了多種名貴調味香料的粉蒸肉,反而覺得不是那個可口的滋味了。

    這也許就是一方水土,養育了一群具有個人特色口味的人群。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