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957章:驢肉火燒(下)(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594更新時間:2019-06-30 16:33:44

    乾隆皇帝親眼見識了驢肉火燒的製作過程,吃後又覺非常美味,便開口大家讚賞,興之所至,還賦詩一首:

    “河間處處毛血旺,巧婦擀麵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一陣風來一陣香。”

    後來回到宮中時忽而想念驢肉火燒的美味,乾隆皇帝也心癢難耐,便差人去河間找了個當地製作驢肉火燒的大廚進宮侍奉,還封為了禦廚,專職製作驢肉火燒。

    也是自此開始,乾隆之後的曆任皇帝也都喜歡上了驢肉火燒的美味,一直在禦膳房設置專職製作驢肉火燒的禦廚。

    直到清宣統三年,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清王朝之後,宮中一位河間籍的專職製作驢肉火燒的禦廚德張,戰亂之下孤身逃出了紫禁城,回到了河間老家。

    德張一生製作驢肉火燒,也沒有旁的生存技能,為了生活,他在河間開了一家店麵很的驢肉火燒店,叫做萬貫驢肉火燒。

    萬貫店做出來的驢肉火燒味美實惠,很快就得到了河間百姓的認可,一時聲名大噪,賓客盈門,據當時許多人寧願步行幾十裏路也要一嚐這家店的驢肉火燒的美味。

    而這家萬貫店,也就是後世聞名全國的“功夫驢”的前身了。

    盧進義請楊懷仁等兄弟們品嚐的,是當時流行的保定驢肉火燒,兄弟們嚐過之後,全都毫不吝惜的大加讚賞,驢肉確實是一道人間難得美味。

    不是有句俗話嘛,“上龍肉,人間驢肉”,這話的是一點兒都不誇張。

    龍肉嘛,古人都知道的不是真正的龍,而是一種叫作飛龍的野禽,後世的學名叫做花尾榛雞,是一種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一種野山雞。

    飛龍分部其實很廣,數量也不少,隻是因為在當時的條件下通過獵人進山狩獵的方式獲取飛龍肉的途徑相對狹窄,所以顯得飛龍肉十分珍貴。

    而冀中大地上在宋朝就有很多人家飼養家驢,所以驢肉的獲取上,比獲取飛龍肉要簡便了許多。

    楊懷仁就覺得眼下吃的到的驢肉火燒就非常實惠,巴掌大的火燒皮裏,夾了相當於兩倍火燒重量的驢肉,配以黃瓜,讓驢肉吃起來肥而不膩,加上外邊的火燒皮香酥可口,吃起來那是一個滿口留香。

    當然,楊懷仁覺得後世因為製作方法和調味料的豐富,在驢肉的製作上有了更好的手藝,而如今的驢肉火燒,是一種顯得更加淳樸原始的獨特風味。

    還有一種在當地特別受歡迎的夾了驢板腸或者驢雜的驢肉火燒,當地人是非常推崇那個特殊的味道的,外地人可能會因為接受不了驢腸的特殊味道而對它不太感冒而已。

    當地人還有句笑話,叫做“寧舍了孩子他娘,也不舍的一口驢板腸”的戲語,可見當地的百姓對它的喜愛。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