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2019章:毛紡機的重要性(2/2)

作者:呼啦圈大神字數:6984更新時間:2019-08-20 11:33:52

    比如當下毛氈在市場上的價格,不是論匹或者論尺的,而是論斤稱,一斤毛氈根據厚度和質量,價錢大約在三文錢一斤到五文錢一斤上,幾乎就是破爛價。

    可以想象,這些毛氈運過送到大宋來,運輸成本和商人的利益占據了很大一部分,而源頭上負責擀氈的蒙古部族百姓,收益大概隻有售價的十分之一。

    不用扯什麽剩餘價值理論,那些蒙古部族的擀氈匠人和牧民們,是受到了極大的剝削的。

    這也注定了蒙古部族的百姓,從骨子裏對剝削壓迫他們的契丹人有一種生的反抗心理。

    即便如此,擀氈所用的羊毛,也不足理論羊毛產量的十分之一,也就是,北方遊牧民族能生產的羊毛,其實大部分都被白白浪費了。

    相反,在大宋,布匹衣料雖然不缺,但冬扛風保暖的衣服,依舊以毛皮為主,毛皮的價格就相當昂貴了,也隻有有錢人才穿的起。

    普通百姓頂多能用得起整張的羊皮,毛皮保暖衣服是幾乎用不起的,普通的民眾所能穿的棉衣價格也不便宜,而窮苦百姓的麻製棉衣,甚至隻能往衣服裏填草。

    這樣的衣服能有多保暖?

    所以楊懷仁想到了利用羊毛來紡織成毛料,然後用毛料來製作保暖衣服賣給百姓的想法。

    一來可以給大宋的百姓帶來更好的冬季保暖衣料的選擇,也許一開始價格還不夠親民,但如果北方草原成為大宋的一部分,沒有了契丹人在中間盤剝,羊毛便可以大批量的運送到大宋來。

    北方草原的牧民可以充分把羊毛這個資源變化成財富,用來改善他們的生活。

    隨著羊毛不斷的輸入,毛紡行業不斷的發展和成熟,毛料價格也會逐漸下降到一個穩定的水平,讓所有大宋的百姓都可以買的起,用的上。

    而最重要的,便是楊懷仁覺得可以成功的用經濟手段,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溝通和融合。

    當漢人和北方遊牧民族通過羊毛,逐漸維係一種不可分割的利益共同體的時候,民族的融合也就順理成章了。

    原本北方遊牧和南方的漢人不斷發生戰爭,歸根結底還是他們為了生存,不得不通過侵略的手段來獲取漢人的食物等資源。

    如果未來北方遊牧民族可以不用冒著生命危險,隻需要辛勤勞動,就可以通過羊毛、毛皮和牲畜的出售,來獲取足夠保證他們生存,進而可以讓他們過上更富足美好的生活,那誰還願意去打仗呢?

    當這個根本的矛盾得到了緩解甚至最後得到解決,那麽漢人和北方遊牧民族的戰爭根源也就不存在了,反而兩邊會因為生存利益結合在一起,這就是民族融合的重要因素了。

    當然也不能經濟利益決定一切,民族性和文化以及風俗習慣也是阻礙民族融合的幾大重要因素。

    但在經濟基礎的作用下,漢人強大的文化便能發揮重要的作用了,文明程度更高的文明,自然會融合相對較低的文明。 本章已閱讀完畢(請點擊下一章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