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認冷灰
24號文字
方正啟體

第1695章 寒蟬(1/4)

作者:馬月猴年字數:9500更新時間:2020-04-06 23:26:40

    學宮大比,總共前後要持續三天,算起來也算是簡化了許多,但是對於這些參加大比的學子來說,也算是一個相當長的考試了。

    斐潛在第一天的時候露了一個麵,表示主持和重視之後,就靜悄悄的先行撤離了學宮,他自然不可能像是神像一樣,一動不動在學宮呆坐三日,然後才離開。

    這一次比試,對於大多數的學子來說,看到的,想到的,恐怕多數都是隻會想到自身考得好就能取個高.asxs.的職位上,或許也有一小部分的人會思考斐潛舉辦大比的這樣行為的意義,但是肯定沒有像是斐潛所考慮的那麽深刻……

    斐潛回到了政務廳的時候,荀諶正在處理政事。說起來,現在斐潛的幕府之下,有一點六部的雛形了,有管農業的,有注重於公業的,有處理戶籍的,有主抓吏治的等等,基本上來說就算是後世六部的一個粗淺架構。

    斐潛坐了下來,略有所思。

    華夏古代王朝的政治結構,其實總結起來就是五個字,“郡縣加六部”。這個製度和核心其實就是中央集權加上文官製度。

    很多人看見集權,往往都覺得有些不好,覺得分權才是民主,才是王道,但是實際上大國和小國在治理上麵就有很大的不同,小國就不大會有什麽地方割據或分裂的風險,也很難說什麽中央與地方關係,而華夏至少從西周分封諸侯開始,就一直有一個大致可謂“中央與地方關係”的問題。

    中央集權的根本,就是保證統一,國家的統一。統一和完整,一定是整個社會民眾安居樂業的基礎,否則戰亂肯定就是生靈塗炭,百裏赤野,這就像是三國之後的五胡亂華,一旦形成多國製度,華夏大地必定就是血流成河,處處烽火。

    因此對於整個華夏王朝的核心部分來說,能不能保持對於地方的控製和統禦,便是衡量一個中央政治集權的最為根本的標準。

    而文官製度,則是中央政治集權的統治手段。通過調派不可世襲的官吏,到各地取擔任地方大員,進行管理,在唐代之前,這些調派到了地方的大員,在交通和控製手段不成熟的時候,往往容易形成藩鎮割據,就像是現在的大漢,又或是唐代的安祿山……

    不過隨著文官製度的進一步約束和規範,隨著南北交通,特別是各種運河的開工和建成,中央的力量進一步的增加,地方藩鎮割據的情況就逐漸的消亡了,變成了短時期的叛亂,不能長久的割據。

    正是因為文官體製的進一步規範和嚴格,所以文官對於武將這種先天上有世襲傾向的體係各種看不順眼……

    同時在郡縣製度之下,還有一個問題,就是越是上層,越是有相互製約的關係,而往下的,到了鄉縣的層麵,往往就是一言堂了。就像是不管是稱之為道、路,還是府,在這個層麵上都有好幾個大員相互製衡,而在縣麽,就是縣令一個人說了算。

    至於縣令和縣丞,基本上來說雖然有相互製約,但是實際上大多數時候兩個人是處在相互妥協上的,因為兩個人都知道,縣令任期一到便會調走,所以沒必要來一個就搞一個,除非是完全不知道變通,確實已經無法妥協的時候。 本章尚未完結,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上一章 回目錄 標記書簽 下一章